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人肉售票處



  近期娜姐演唱會搶票熱,又再引出點解咁難買到演唱會門票問題,也想跟大家重溫以下這篇2006年的舊文,是一票難求,抑或尋票人球?

  說到搶購演唱會門票,人人都想買得到,可是,人人都不易買得到是正常事,因為就算你肯排通宵都未必買得到!然後,大家又同時可於電台內聽到各大DJ們大訴訂票的興奮心情,有說訂了幾萬元門票,有說分票分到頭都大埋,有說接聽親朋戚友來電都聽過不停,結果,終於明白大眾點解買唔到飛,因為大家都搵錯咗售票處,真正的
票處原來並非通利琴行,又或城市售票快達網,而是要跟內部認購有關的各個單位人員接洽。

  其實,即是電影《我和茱茱有個約會》主角一樣,今時今日,你想買到演唱會門票,最緊要建立閣下的「6層人際網絡關係圖」,最終目的地是跟娛樂圈有關係的台前幕後人士,然後,就會出現「藤瓜連線圖」,所以,各大DJ便成為主要目標,難怪有人會大吐苦水說:「呢個今日打電話嚟要4, 第日果個又要4張,每日都有人來電訂票,最後搞到唔記得邊個打邊個」然後,又有說:「好多好久不見嘅朋友都突然來電」;不過,試問普通平民百姓一族,從收音機聽到以上高談闊論的內容,心情又會怎樣呢?

  回想八十年代的本地演唱會文化,同樣有預售訂票,不同是製作單位方面會印製一些訂票表格,好讓大家一早訂得較好位置,然後才到正式公開發售,當然,內部認購是必然出現的,不過,大家印象中通利售票處的紅館座位圖表,肯定不似現時那樣剩回那麼少位置選擇的,尤其那些內部認購的黑色範圍,現在真的佔有8成之多,又不設預售訂票,就是有預購,又是指定信用卡用戶及贊助商戶,要先行作消費指定動作後才有機會預購,想睇一場演唱會真的難過登天。

  再者,每年由電台跟不同信用卡及贊助商戶合辦的演唱會,又是有錢都未必睇到,分分鐘要你先用信用卡碌到幾萬分先可換到兩張,表面上助長本地消費,配合政府經濟政策,實則主攻年青一族成為信用卡奴隸,加入不斷申請新卡的雪球遊戲,為捧偶像不惜一切。

  更得意的,近年又有不少於紅館舉辦的演唱會,人人都似乎習慣一種「好難買飛」心理前設,明明通利琴行還有好多門票,大家總認定已沒有票賣,甚至沒有親身去售票處查看求證,就早誤判一定「好難買飛」而放棄購票,結果,演出當晚只有七成或以下入座率,老友,那些吉位本來預咗你,看來,本地深入民心的內部認購壞印象,有時亦有適得其反,自食其果之時。

(原文刊於AV Magazine@1/8/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