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屍殺片場》: 屍殺愈爛愈可愛


  這十幾年來,喪屍題材早被B片及電玩界搞到爛,點知《屍殺列車》又起死回生,玩喪又再停不了,日本亦有《屍殺片場》玩出新意思,以一套「一鏡直落」直播喪屍短片為本,配套類似「偽紀錄片」手法,大玩層疊式戲中戲,全程90分鐘由嘲笑、偷笑到喪笑,好比走入一座3層娛樂塔。

  開首37分鐘為「One Cut Of The Dead」足本版,讓觀眾先睹製成品,講述喪屍片場團隊遇上真喪屍,沿途出現大量「Off Beat」荒謬錯配場面,主觀鏡由頭追趕跑跳踫到尾,幾位演員經常「九唔搭八」,喪屍出沒又 「Kai玩笑」到不能,擺明是「喊回水」的一套爛片,編導有心正中下懷,大家嘲笑有理,這只是打卡引入點。

  然後,鏡頭回到一個月前,追塑「One Cut Of The Dead」籌備過程,片中演員逐一重新認識之餘,再加入導演一家及攝製工作人員,基本上,騎騎呢呢坐埋一枱,全屬個性鮮明的刻意舖排,只為解說事後的「爛」是如何形成,觀眾亦開始跟原片進行推斷拼合,邊看邊偷笑。

  最後,現場直播正式壓軸登場,在「開機就不能停」大前題下,觀眾從幕後拍攝角度,重新再睇一次「One Cut Of The Dead」的Making Of,當鏡頭後的真相全部解開,攝製隊跟演員不斷臨場執生,密集式即興爆肚,敢說差不多每一場都是喪笑而返,很典型日式瘋狂搞笑本色。

  笑中有情,人生不就是一場屍殺遊戲,片首導演向女主角怒罵的一番話,你的人生甚麼都是假的,你知不知道那個才是真我?拍戲本身就是造假,如何將假當真,就如人生一樣,我們各有不同因緣際會,好像導演自己、妻子及愛女,又或那位攝影師女副手,他們最後各自理想達到,全是有備而來的機遇,人生旅途同樣 「開機就不能停」,片末Bonus尚有本片真正的攝製花絮殿後,是否在暗示第4度空間是這樣,誰是真正的主宰,你信有平衡宇宙嗎?

(原文刊於U Magazine@25-10-2018)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最後的Playlist(下)


  個人而言,為自己編訂人生中最後的Playlist,是一件頗吊詭的事情,究竟應該以哪個取向來選曲單,最簡單直接,就是將個人平生最喜愛的每一首,一次過跟大家作最後分享,不過,如此想播就播,長輩們可能會受不了,親友們可能會悲喜交雜,最後實況反應如何,到時你已不能知道,也管不了。

  如果你怕想播就播太任性,那就要悉心細選,首先,到底揀選純音樂抑或歌曲好?一般來說,始終靈堂內聽到有人聲在唱歌是不尋常,未免老尷,純音樂仍屬較合適首選,然後,純音樂又有好多種,假設當事人是《星戰》死忠,John Williams《星戰》系列電影配樂沿途奉上又如何?如此激昂澎湃又會否Grand過頭,更何況有《Cantina Band》之類開心跳脫插曲,問題又來了。

  最後的Playlist是要任性,還是要感性?以下幾首是自己最後曲單必備首選:

  坂本龍一《Ride Ride Ride/andata
  Depeche ModeSt. Jarna
  Ennio Morricone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John WilliamsCavatina from The Deer Hunter
  John Barry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Jerry GoldsmithPapillon

  基本上,坂本龍一的感人曲目,首首皆是,《Ride Ride Ride》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一首只得116短樂章,卻殺傷力強,讓人思潮起伏,《andata》是去年《async》專輯序曲,主旋律觸動人心,初聽已有感是教堂上的一首喪禮進行曲,如果沒有最後的Playlist,就只得這一首《andata》不停循環重播,其實也不錯。

  Depeche ModeSt. Jarna》等同我心目中的《Gloomy Sunday》,聽足30年,夜閒人靜淚不停,Ennio Morricone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從來都是最心愛的電影原聲專輯,沒有之一,又是聽多一次,感觸多一次,John Barry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是1969年《鐵金剛勇破雪山堡》主題音樂,原曲由Louis Armstrong主唱,這個John Barry純音樂演奏版本,比《Somewhere In Time》來得更浪漫中帶點唏噓,回望人生的最佳配樂,Jerry GoldsmithPapillon》同屬一生何求的感性系列,Free As The Wind的告別式是這樣。

  《獵鹿者》由Stanley Myers創作配樂,美國著名古典結他大師John Williams 彈奏的代表作《Cavatina》,1979年原版固然銘記於心,而1997年藤原浩《A.P.C. Experience 005》的3CD Single系列,以Ambient + Trip Hop手法重新編奏版本,同樣大派用場之餘,林子祥《原野是我家》是否應該列入埋其中?

  風光正好,我捨不得歸家,看奪目夕陽,半空裡掛,似綑緞幻化,
  斜陽幻照,金光遍灑,山谷裡景色如畫,全忘掉恨怨,願以原野是我家,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8/10/2018)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亞里叭叭 : 最後的Playlist(中)


  人生中的Playlist,不離喜怒哀樂,由以前Mixtape純為個人心水精選隨身聽出發,到Playlist記載不同時代/場合/事件/心情的愛曲集結,獨享與分享之別,如果你有玩Spotify,必知道內設「私人工作時段」選項,那就是「獨享」時刻,Spotify的自建Playlist同設獨享與分享選擇,所以,獨樂樂未必是宅系,眾樂樂也可以很宅,總之,一切純屬源自Playlist建立者的個人口味,跟DJ打碟差不多。

  上期提過,既然忘記人生第一個Playlist,那麼,最後的Playlist又如何?

  2007年積尼高遜及摩根菲曼合演過一套名為《玩轉身前事》,英文為《The Bucket List》,主導及時行樂,並自訂死前的To Do List人愈大愈對此片有共鳴,也提醒我們,人生最後的Playlist是可以早作預備,實在,友儕閒談之間,也不時提到有哪一首歌,將會成為他日在自己喪禮上選曲之一,印象中,Brian EnoBy This River》似乎頗受歡迎。

  生離死別,如果這是人生最後的告別,你想為自己及親友留下甚麼回憶?用最後的Playlist來送自己最後一程,到底自訂哪些曲目呢?

  這些年來,先後為4隻愛貓處理身後事,都在同一間名為「寵之天國」進行,內有一間類似告別室房間,讓主人跟寵物作最後告別,一直以來,室內就只重覆播放同一首古典樂目,那是貝多芬《Piano Sonata #8 in C Minor, Op. 13 PathetiqueII. Adagio Cantabile》,全室散發出一陣很安詳氛圍,調子滲出一點傷感,淚,總不由自主在流,結果,潛而默化,往後每當聽到這首曲目,亦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個房間內,跟愛貓們的告別回憶。

  一般來說,喪禮都是安祥和諧的,Ambient Music似乎最易對號入座,那麼,Brian EnoJohann JohannssonMax RichterOlafur ArnaldsUlrich SchnaussPhilip Glass…將會是不二之選,如是者,我應該也會揀選不少電影配樂,Ennio Morricone及坂本龍一是指定首選,不過,喪禮是否一定要保持莊嚴?

  1987年《Amazon Women On The Moon》一套群星瘋狂喜劇電影,其中單元《Don “No Soul” Simon》由一個正常喪禮,頓變成一場棟篤笑Show,最後連遺廂都被現場氛圍感染,上台大講一輪是但嗡,結果,這個喪禮舉行了兩個星期仍未罷休,因為好評如潮不斷加場,及後,曾志偉借用此橋段二次創作,改成《小小小警察》一場群星歌舞的喪禮情節,反傳統弄出一份Canto-pop串燒Playlist。(待續)

亞里叭叭 : 最後的Playlist(上)
亞里叭叭 : 最後的Playlist(下)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2/10/2018)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登月第一人》: 帶著憂鬱去月球


  《登月第一人》不是一般主銷大美國精神主義的人物傳記片,《星聲夢裡人》導演Damien Chazelle反傳統玩破格,如果我們都想知道月球的背面秘密,那麼,不如也追尋當年美國登月舉世盛事的人民故事,為NASA仝人講出心底話,聯同岩士唐帶著憂鬱去月球,是終結,亦是開始。

  二次大戰的後續延伸,好聽一點是美蘇太空競賽,實則這個兩國隔空戰場,同樣傷亡慘重,接二連三的同僚受訓遇難意外,讓岩士唐沉默寡言,揮之不去的沉重心情,由1961X-15試飛失敗作序幕,岩士唐首句開場白「Im Down」語帶相關,他真的Down足全場外,每次執勤能夠安全著地亦是感恩,全片忠實展示不同測試階段,採用不少第一身角度增強臨場感,凸顯困於密閉機倉內,身不由己的未知危機,一步一驚心。

  面子大過天,政府一意孤行,懶理民不潦生,不顧民怨沸騰,大花筒斥巨資搞登月,離地過離地,此時此刻,港人必感共鳴,聽到當年黑人的街頭歌唱,用White Man On The Moon接上任何一句來冷嘲無能政府,擲地有聲,何解要為國家面子,製造家破人亡,掛上為國捐軀的國旗,是否真的那麼值得引以為榮?

  岩士唐家庭問題是劇本重點,愛妻終日擔驚受怕他有去冇回,承受焦慮壓力不比離心力輕,岩士唐如何逃避面對家人不安,連登月臨行前說再見都不想,登月英雄心事有誰知?當愛女病逝遺願承諾,轉化帶著憂鬱去月球,大家根深柢固的經典名言, 「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從此得到新啟示,所指的一小步,其實不是岩士唐個人的,而是象徵獻給其愛女的一小步。

  將岩士唐成功登月一幕刻意處理平淡,反讓輕放愛女小手環成為亮點,明年登月五十周年紀念前夕,如此Let It Go隱喻似有玄外之音,Ryan Gosling令藍月亮更藍是理所當然,問題是,Ryan Gosling以往所演都是虛構角色,入型入格,毋用置疑,所以,完場時忽發奇想,究竟本片是Ryan Gosling帶著憂鬱去月球,還是登月第一人岩士唐?

(原文刊於U Magazine@18/10/2018)


【後記】
  如果想睇登月陰謀片的話,個人推介1977年《Capricorn One》,港譯《魔羯一號大行動》,早將登月造假陰謀論借題發揮,目的地改為火星,3位太空員在火箭機倉等待倒數發射後,臨時被人挾持帶走到一個位於偏僻荒漠的大廠房,內裡正是登陸火星的模擬片場,他們在強權威迫下進行拍攝工序,後來為自保,更演變成一場荒野大逃亡情節,男主角包括《戰火屠城》Sam WatersonO.J. Simpson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婚禮進行識》: 不是冤家不聚頭


  Keanu ReevesWinona Ryder絕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萬人迷,他倆合作電影不多, 無論是1992年《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或《世紀毒殺網絡》,卻全屬非一般的情侶角色,想不到,2018年二人再度合作《婚禮進行識》,終於由頭擔到正,全片鏡頭就只得她與他的故事。

  當憤世宅男Frank遇上孤獨盛女Lindsay,中年戀愛危機背後,不是冤家不聚頭,非典型浪漫處境喜劇,喋喋不休的交談對白,不說是出自《廣告狂人》Victor Levin自編自導,還誤以為是Richard LinklaterBefore》系列延伸,沒錯,FrankLindsay這一對,活像JesseCeline的反面對照,情投不一定意合,現實不乏更多互窒互寸的鬥氣情緣,勝在話題源源不絕。

  序幕分別以Frank煩躁清喉嚨聲響,與Lindsay為盆栽傳送口氣作引,似為接下來口水多過浪花埋伏線,再到機場初邂逅,為疑似排隊問題針鋒相對,大家已開始留意「旁若無人」玩味設定,由候機室到婚禮,沿途所有人與物都變成佈景板,全程就只有他們倆的健談空間,笑看寸盡人世間的荒謬二三事,極其尖酸刻薄,句句抵死啜核,好比兩個鍵盤戰士在網上為不同熱話連珠發炮一樣,也令人想起Netflix原創劇集《去你的世界末日》JamesAlyssa變奏版。

 《婚禮進行識》片名改得妙絕,兩個陌生人不情不願,山長水遠共赴悶人婚禮,新郎既是Frank同父異母的繼兄弟,又曾是Lindsay前未婚夫,到場只為己責求其打過招呼就完事,反過來,FrankLindsay亦樂於成為與世隔離的一對,你有聽過陳奕迅《Lonely Christmas》必明白獨處於熱鬧派對的自主空間是怎樣?

  患難建真情令賀爾蒙激生,速成一場別出心裁的郊遊野戰,連造愛都保持滔滔不絕狀態,試問怎能不笑足全場,Keanu ReevesWinona Ryder完全演出神采,將自己看透人生的體驗歷練,轉化到FrankLindsay身上,今回朝夕共處3日的婚禮進行識,只是第一站,非常期待下一個目的地再出發。

(原文刊於U Magazine@11/10/2018)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亞里叭叭 : 最後的Playlist(上)


  還記得你的第一個自訂Playlist是怎樣?

  原音與數碼,體驗大不同,就只有回憶總是美好的,一切始於上世紀1979年由Sony創建的Walkman隨身聽文化,從此改變我們戶外聽歌習慣,人人都變身Walkman,中文譯作「隨身聽」美不勝收,廿年後,1999年彭羚 《隨身聽》亦如此唱:「將聲音,隨身聽,隨街逛,隨我吧!」

  隨身聽最令樂迷嚮往的「聽歌自主獨立」態度,從不同黑膠唱片自行選輯錄製,全程人手操作,先揀歌,卡式機按Pause/Rec備用,再放一次唱針,調整音量平衡後,再重新放一次唱針,並即時再按Pause開始進行錄音,歌曲播到最後又要自行Fade Out音量,為求減少噪音,再按Pause暫停備錄下一首,如此重覆錄製工序,就足以花上多個小時,大家卻不自覺樂在其中,見証一盒盒私房精選卡式帶的誕生。

  那個Mixtape時代正是Playlist始祖,近年《銀河守護隊》Star-Lord重拾Mixtape集體回憶,那些年,自己差不多每星期都輯錄不同Mixtape外,亦愛用硬咭紙自製卡式封面及外套,有時更花心思改埋名,百分百D.I.Y.只此一家出品,再插入Walkman出街隨身聽,一盒TDK SA-90卡式帶,一首接一首的自建Music Flow ,自得其樂,屬於原音年代的Unknown Pleasures是這樣。

  轉眼又四十年,Walkman熱潮橫跨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MD Walkman應運而生,CD數碼化轉錄MD,選曲玩法更方便快捷,尚有一隻隻實體MD觸感,跟住聽MP3手指時代,個人不太喜歡,也不太在意,再到智能手機大時代,iPod曾經成為新生代Walkman替身恩物,亦造就自立Playlist新玩法,如今Sony仍有推出Walkman系列,當然已轉化為DAP產品,從電腦入歌一Click搞掂,令隨身聽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階音質新境界。

  PlaylistMixtape最大不同之處,取決於歌曲播放次序方面,以前Mixtape卡式帶是硬性逐首跟住播放,曲序排位不能變改,而Playlist則隨時可以轉換曲序,甚至可以交由Shuffle自行編定,個人經驗,無論是iPhoneiPod內置Shuffle功能,往往有出奇不意的Music Flow效果,很厲害。

  說回第一個自訂Playlist,恐怕沒多少人會留下印象,自己亦只能從當年留低的D.I.Y.盒帶找回一些Mixtape回憶,那麼,最後的Playlist又如何?(待續)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5/10/2018)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美聲人質》: 錯在失真的美聲


  英國電音班霸Depeche Mode有一首細碟《Wrong》,由頭到尾唱盡人生「錯」事,《美聲人質》令我想到此曲,打從故事開首就已錯配連場,日本富商Katsumi為見美聲偶像Roxane,專程到南美應邀高尚私人派對,途上Katsumi嫌棄落後窮鄉,聲明不會在此投資建工廠,然後,又輪到Roxane向經理人投訴是次演出地點問題,兩主角極不討好的階級觀念形象,先入為主。

  武裝革命分子佔領行動,偏偏總統不在場,唯有錯守下去,點知政府拉布對待,只靠紅十字會談判專家交涉,進展毫無進寸,怪事卻隨即發生,革命分子與人質日久生情,佔領變成聯誼,原來這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犯罪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心理轉化現象,眾人語言不通,形同聯合國的「巴別塔」內,難道美聲真的幻化另類魔法救危難?

  電影當然沒說甚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家只見臨時佔領豪宅大變身,如胡士托避世樂土,人人自High到不能,KatsumiRoxane互生情愫不得止,連翻譯員亦愛上女革命分子,兩對戀人「一夜情」,同是女方做主動,到底,這是一個甚麼樣的脅持人質事件,既不是玩緊張氛圍,又反傳統玩同枱食飯一家親,兩頭不到岸,尷尬收場。

  基本上,整團革命分子虛有其表,單憑一股赤子心出發,成員各有不同抱負,當然不乏想學唱美聲的,同名小說以《Bel Canto》為名,亦企圖講出透過美聲如何感化人心,問題是女主角Julianne Moore不是歌唱家,需要借用幕後代唱夾口型扮演Roxane,錯在失真的美聲之餘,為避重就輕,美聲演出場面根本少之又少,說服力嚴重失分,睇完都唔覺Roxane有幾美聲天后級,全片重點敗筆所在。

  最後,怏樂到死是預料結局,想來個非常突然轉折位,卻眼高手低,用慢鏡Close-Up逐個捉大特寫,十足肥皂劇效果,完全不受感動,反而總統得意遊街邀功一鏡最值得反思,革命不是玩泥沙。

(原文刊於U Magazine@4/10/2018)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亞里叭叭 : 絕配、錯配、談配樂


  早前去看MOViE MOViELife is Art盛夏藝術祭」的《Score荷里活配樂王》,92分鐘重新認識這五十多年的電影配樂歷史進程,短小精幹,沿途百感交集,提到意大利配樂巨匠Ennio Morricone始創意式西部片曲風,重拾童年黑膠初接觸回憶,《獨行俠》正是自己平生首度聆聽的電影配樂,多得父親愛聽黑膠唱片的傳承。

  畢竟《Score》始終以荷里活為依歸,有感史匹堡與John Williams篇幅過重,亦未見坂本龍一或Nino Rota蹤影,最過癮是Devo樂隊主將Mark Mothersbaugh介紹千奇百趣的樂器,如何從商店買玩具琴錄製配樂後退回,又或David Arnold將教堂改建私房錄音室…等,然而,電影拷貝是台灣中文字幕版本,全部電影譯名變得莫名其妙。

  心想,既然香港都有《海報師》紀錄片 ,不知有冇有心人拍一套《配樂師》?個人而言,港產片配樂不乏出色之作,顧家煇先生絕對是公認表表者,由七十年代李小龍電影系列,到八十年代《英雄本色》,家傳戶曉之餘,當年本地電視劇原創配樂亦功不可沒,還記得黃耀明曾形容顧家煇是香港Ennio Morricone,開創本地古裝武俠配樂先河,如今重聽如《死亡遊戲》、《蝶變》、《倚天屠龍劍》…仍屬劃時代的曲風標記。

  提到《英雄本色》電影原聲專輯,不知何解,至今仍未有本地唱片公司正式發行,一直就只曾推出過日本限量版CD,那是一、二集配樂歌曲全輯錄,現已成絕版炒貨,幸好得有心人轉製MP3放上網公開免費下載;另外,當年鉅星首度推出 《英雄本色》DVD,曾鬧出全新配樂風波,有關方面竟將全片配樂重新配置,令不少影迷投訴貨不對辦,最後需作重新推出,如今,此首批DVD已變成絕版珍藏。

  那些年,好多本地影視配樂都不是原創,而是借用外國樂勢力,好似韋家輝劇集神作《大時代》成功背後,Ennio Morricone感人配樂應記一功,還有Pink Floyd作品經常出現於靈異單元劇,記得某年某集《香港八幾》之類,竟誤將當年流行的UltravoxDancing With Tears In My Eyes》播錯轉速,45轉變33轉慢板,好笑過套劇,近年,多得Now卡式台舊片重溫,驚喜大發現不絕,真心推介《八星報喜》,堪稱「跳線配樂」之冠,應該是當年後期剪接趕工問題,沒作重新配樂處理,導致全片配樂沒有一節是完整,沒錯,影視配樂只有絕配及錯配兩種之別。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4/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