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睇驗生活 201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睇驗生活 201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交數人生 : “阿爺”幾時死?



           近期香港又出現全民皆股的非常瘋潮,想起兩年前這一篇《交數人生》:
        
        正所謂:年關難過年年過,何解年關真的要如此難過又要年年過,因為大家都習慣年尾來個埋數大總結;其實,活在當下,月關難過月月過才是真實個案,各行各業每個月都要為盤數埋頭苦惱,結果…

        某地產高層惡罵經紀代理交唔夠數實況偷錄聲帶外洩,繼而過多兩日就發生經紀代理為爭客,光天白日在公眾場合大打出手的新聞,整件事本身倒跟黑社會沒分別,就好似黑幫大佬力迫手下要交多D數,導致手下跟其他幫派爭地盤開大片一樣,這個城市真的沒得救…

        同樣地,各大唱片公司年尾亦例必需要出不同精選來交數,收費電視Sales瘋狂來電催促續約又為交數,食環署濫捉小販亂開告票又係交數,滿街流動網絡電訊Sales埋身拉客都係為交數,就連黑社會各大小地盤都要按時交數…

        為計好條數而生,成年人世界如是,更可悲是,下一代亦已為自己條數做好催化準備!

        從新聞報導得知,炒股炒樓已不是香港成年人專利,炒風原來已蔓延到小學生身上,以下全是報導所得的真實例証:


        九龍區名校富家子弟,今年才只是小四、小五學生,已開始學習炒股活動,原來富裕家長們認為既然子女遲早都要面對投資買賣生活需要,何不提早為他們灌輸炒賣投機知識,竟就此打本十萬元讓子女自由買股票,不求得失嬴輸,只求他們可以加速了解整個股市運作及買賣模式…

        只得七歲小學生竟如此反問家長:「銀行存款沒有利息,何不開一個股票戶口?」
        又有八歲小孩子問父母:「阿爺幾時死?」原來他知道現時樓市高企,若然阿爺死後自己可以繼承物業賺大錢。
        這還不特止,更有幼稚園學生見到課本上的上下箭咀,竟會自動說出「恆生指數」…

        好想知道,這些小朋友是否已開始要向怪獸家長們每月交數呢?

        好難想像我們的下一代會是變得如此這樣失衡?他們每天可能已不再是看卡通片或其他其他兒童電視節目,高清創富坊才是正常事,前兩期早已在此寫過有關當下小朋友到底尚有幾多天然童真的問題,其中一段是這樣的:「個個自出娘胎就好似一直不停受特訓,家長們身同感受,圍恐子女難以在如此弱肉強食大世界適應生存,寧願犧牲下一代的寶貴童真稚氣,也不想他們起步比別人差。」原來真實情況來得更反常而心寒。

        林子祥〈數字人生〉原本是一首很好聽又很有意思的長青金曲,卻慘被無能財爺硬生生強姦此曲,自以為好得意好貼題後,對不起,真的不想再聽下去!

        怪談直插:「生,寧願易死,七靈靈…」
        天地有正戲:「This City Is Dying!
        水深火熱的平民百姓:「“阿爺”幾時死?」

        資本主義下的不成文生活規則:難聽一點,就是人人都想有生之年,從別人袋中取到更多更多的財富,甚麼「非富則貴,窮則變,變則通」之說,Bullshit!

(原文刊於AV Magazine@14/10/2013)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我Post故我在


        
            社會就是這樣荒謬可悲,時事新聞同樣要玩「今期興D乜」,總之,只要一些日常意外之事接二連生,大眾才會忽然多加關注,無能政府可能才忽然醒覺要做實事,無良傳媒可能會借機大搞專題特輯大肆深入揭秘報導,無知市民可能才忽然如夢初醒;今期城中又再熱話有關「宅族都市病」問題,一連兩宗殺父弒母慘劇猛烈震盪大眾的腦神經,沉迷打機到底是否隨時變成殺人犯,長期自閉上網又是否等同反社會性格障礙症候群…?

        以前睇荷李活科幻片,大家都非常憧憬及嚮往高科技生活模式的未來世界之同時,其實亦有不少科幻片題材,早已提示高科技如何反過來掌控及影響人類思維,只在乎遲早問題;回看這十年的電腦及手機發展急速演變,如今一人一手機或手板電腦的新世代,你有留意過每日花上幾多時間上網之餘,每日生活上又面對接觸過多少塊電子螢光幕?


        英國Channel 4電視單元劇《Black Mirror》,自前年12月至今,先後已有兩季共6集不同故事,主題同是「高科技人生啟示錄」,對活在當下,等同於由手機電腦主導人類生活運作模式的所謂新世代,帶出令人值得深思反省的啟示,剛於今年2月播出的第二季宣傳片,就以「Make More, Connect More, Share More…….Be Yourself….No More!」語句一矢中的,中伏者如吸毒般無止境迷上癮,這面黑鏡幾乎人人都至少擁有一塊,當手機電腦關掉之後自會出現於眼前,只不過,你又甘願關掉它而抽身離開這個虛疑網絡世界嗎?可以嗎?

        看看我們這個無能政府如何自打咀巴,這邊廂好似好關心民生,不時發放一條親子電視宣傳片,又再用幾十年不變的過時對聯式押韻口號手法,呼籲為人父母如何教導下一代:「少D對住螢光幕,健康生活更快樂!」;同時,教育局竟又繼續積極建議推行電子教材,新聞片段就見到「小學生一人一iPad」玩過不亦樂乎,如是者,其實就算未實行電子教學,好多富貴家長根本早就自動買iPad給自己孩子玩,不然政府又怎會教人甚麼「少D對住螢光幕,健康生活更快樂!」,沒錯,早前有報導過17歲少年終日玩平板電腦令眼睛白內障又如何,大家又何嘗不是繼續埋頭埋腦於不同黑鏡前!



        另一個收費電視頻道最新宣傳廣告就更說明一切,自命改寫香港人睇電視傳統,將電視帶在身邊隨時隨地隨身睇,「Make More, Connect More, Share More…….」這個More不止是多D再多D,還可能跟「行得嚤」的「嚤」有關,人人其實天生患有「唔想慢人一步」的心理障礙,尤其如此資訊泛濫的超速競爭大時代,甚麼都要快快快More More More,結果,Be Yourself….No More!

        我Post故我在,網絡世界是逃避現實的Pale Shelter,亦是苟且偷生的Second Life,不用面交的社交聯繫,見到的仍不一定會是真面目,人心難惻,人面可欺,Behind The Mask之後,還要面對處理Face問題,沒有FaceBook,還算不算是面書?抑或真的見面就輸?

        你今日Post咗未?又Like咗幾多個?如此確認此刻仍活著,仍與這個世界聯繫著,仍有人留意自己存在著,活該!

此為2013修改版本 /  原文刊於AV Magazine@29/3/2013)



後記:1977年 Kraftwerk 〈Hall Of Mirrors〉 暗喻名人明星活在假面具背後的真相,想不到,同樣適用於今時今日走火入魔的 Internet 網絡世態:
He made up the person he wanted to be,
And changed into a new personality,
Even the greatest stars change themselves in the looking glass....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Causeway 悲:「銅」臭蔓延



   銅鑼灣,曾記載不少港人共同成長的美好回憶,那是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當各式各樣的地舖尚可以百花齊放地生存,大街大巷仍可找到唱片店,戲院仍是一座座獨立建築物之年,我們都樂於身處其中,試問有誰不愛銅鑼灣?

  還記得2004年人山人海推出第二張合輯《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碟名尚有一個副題「The Future Sound Of Tung Lo Wan」,後來變成附屬的anges b's bonus disc之名,那並非以Causeway Bay之稱,改以一個更直接更正統之讀音出發,明哥當時曾有另一個中文構思為「銅鑼灣的日與夜」,主要是當年大部份明哥專輯錄音及後期製作都是在銅鑼灣的錄音室進行,通常都是夜而繼日,見証銅鑼灣的日與夜。

  十年前預見的「The Future Of Tung Lo Wan」,有誰想到會愈來愈變得如此淪陷,最近身處時代廣場的地面,慘被4個大廈幕牆LED螢光幕廣告資訊全包圍,光害之大,人流之密,不消五分鐘,已有令人窒息之感,環看四周,盡是金飾鑽戒,名錶手袋,金舖錶行多過711,周身金,鷹王,射睡輪…等一間接一間,承襲國內好大喜功惡習,誓要將大廈幕牆LED有咁大得咁大,廣告有咁大得咁大幅,各字號一街多店,如此傲視同群,霸氣逼人的營商理念,一個俗不可擋的拜金天堂,The Good的通通逐一被消失,真的只剩The Bad & The Ugly可以留低!

  今時今日,可以成功進駐全球最貴租金地段的銅鑼灣插旗做地舖,就好似有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徵,眼見那些自由行大蝗客,同樣表現出一副自以為好高人一等姿態盡情掃貨,羅素街金朝陽地舖連一樓要5千幾萬租金,其他街舖平平地都要近百萬月租,WTF!利苑粥麵舊舖又變成另一間錶行,真有需要咁多金咁多錶嗎?


以前位於銅鑼灣京士頓街的舊Pokka Cafe

  這些年來,偏愛到維園旁面京士頓街地下的Pokka Café,尤其Tea Set更屬價廉物美之餘,最喜歡其長走廊式卡位設計,全玻璃鏡街景,三五知己傾談聚腳地,可惜,今年於同區搬遷大變新Le Grand派,即是Café既不再,就連昔日獨特景觀也大不同,當然升呢Le Grand,價格亦自動隨之升值,結果,銅鑼灣又少了一間心水食肆。

  禮頓道丹麥餅店又傳出以6,800萬易手新業主,並已表明租金由目前5萬加一倍到10萬,幸好丹麥餅店表示會續租多兩至三年,如今炸雞脾$14一隻,即是每日要賣多119隻才回本,新聞見報後,丹麥餅店又立即出現人龍潮拜打卡留念,又再見証好多港人有幾關心香港地,日日搭地鐵,行街頭Dub Dub,根本就不太留意地面發生緊嘅轉變,當各大傳媒紛紛爭相報導,就自動變成城中熱話,就等同日本潮牌玩限量版要排大隊先夠潮一樣,你排我又排,最緊要是今期興D乜,即叮即熱,潮完即忘,又再等下一潮…

  點解人家生意做得好,就必要變成加租的最佳藉口,吸血鬼業主似乎只懂坐享其成,人家每日都需出盡萬二分力日做夜做,好多老闆都是親力親為,奉獻全部時間惱心惱力,做好生意有錢賺是天公地義之事,何苦要逼人太甚,如此喪盡天良加租惡勢力,到底是業主,還是孽主?

  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香港好時光似乎只能在一些懷舊圖集共愐之,相比以前的九龍城寨,原來我們根本一直都活在一個更大的城寨,三山五嶽,壞人當道,狹窄空間,苟延殘喘;只嘆一句:老銅真的淪陷了!

(此為2013修改版本 /  原文刊於AV Magazine@15-2-2013)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睇驗生活 0313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Your Life, Was The Time That You Spent With These People, To Remember And To Let Go, Not Leave, Moving On……

《迷》結局篇,在教堂內的棺木旁面,Jack的父親Christian最後跟他說了以上的話,沒錯,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同階段留下的不同回憶片段所組成,一個人來,最終還是一個人走,沿途有緣相遇的人與物,是惡是善,是敵是友,是親是疏,是笑是淚,是喜是悲…到最後,甚麼都不算甚麼,萬般帶不走。


回看又剛好一個十年:2003-2013,《睇驗生活》這個專欄每個星期五定期於AV Magazine刊出,直至今年的6月為止,Is It The End Or The Beginning?自己最初倒真的認定To The End


《攻‧元2077》電影主題是「遺忘」,暗喻普羅人生早受制度操縱規律化,活在如主角Jack Harper的複製生活模式,遺忘人人皆擁有的「為何而生」平等自主權,最後,閣下尚可殘留多少屬於自我的生存意識,所謂盛世的真相背後,根本就是長活於強權當道的利益輸送共榮圈,一代又一代不斷循環再造,萬劫不復,苟且偷生,遺忘人間的真善美。片中有一句出現多次的對白,椎體總部每天都問主角們:「是否仍屬於精銳部隊?」,跟動畫片《露寶治的世界》的主題同出一轍,這部汰弱留強的新世代滅族機器,早已在現實啟動中。


這些年來,《睇驗生活》就只存活於每星期的AV Magazine內,從未轉載於任何網上平台,加上自己一直亦從沒嘗試去開一個Blog的意圖,或許,對於一般非AV Magazine讀者來說,根本從來也不知道有此專欄存在,如今終於To The End之時,才覺醒倒不如為它來個網上重生,既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十年來的文字點滴,也希望《睇驗生活》得以繼續。


2006年尾,《睇驗生活》有幸以結集作品集形式推出書本版,當時,我的序是這樣寫:


我的第一本不是CD


Intro:序,即是一本書的前奏,以流行曲角度來看,前奏盡量要精簡為主,如果超過1分鐘仍未入第一段verse,恐怕早已嚇退不少樂迷,誤以為這是一首純音樂,所以,聽慣本地流行曲的樂迷,肯定一直都以為The Cure是玩純音樂的,因為他們幾乎首首歌曲的前奏都超過分幾鐘長,而這一篇序,寫到這裡,可能有人已嫌過長也說不定。


1st verse:「睇驗生活」專欄始於2003年初,何謂「睇驗」?其實,這要追究到十幾年前,自己仍在香港青年協會屬下的杏花村青年中心工作,主力為青少年搞課餘活動,其中一個活動就叫做「睇驗」,每星期某個晚上,定時聚集一群中心會員,一起欣賞不同的錄像文化影帶,當中有音樂會、錄像作品、短片、廣告片等,簡單來說,就是從中睇驗認識不同的影像作品。


2nd verse:如今,再引伸成為自己的「睇驗生活」,感覺如同以前寫周記一樣,久而久之,原來又快累積4個年頭的二三事,基本上,所記載的都是跟香港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感覺,要從近二百篇稿件挑選其中心愛的約八十篇,過程如翻看自己這幾年的舊記憶,頗有感觸。


另外,也邀請到一些友好提筆獻序:


黃耀明:讀這本書,看到了更多的亞里安,聽到了更多沉默的大多數。


袁智聰:閱讀亞里安的文章,就像跟他聊聊天般賞心樂事,是可以那麼貼近生活,生動有趣,兼且帶有幽默,有他的一套妙趣社會觸覺,往往能夠令人看得會心微笑。


李端嫻:真心佩服他對音樂知識追求的熱情,而這熱情還能影響身邊的人,我慶幸我是其中之一。


關勁松:同我一樣,我們玩不了大遊戲,但我們知道自己要玩甚麼,同時也玩得勁高興,是次李安出書,更是玩出真我,我真的為他高興,字字有血有肉。


BFSH :我們都不愛說話,除非對象是好朋友及愛人,暗地裡其實我們都擁有一代笑匠的本領,這一點其實只要你讀過亞里安的文章你應該了解。


好了,一切不如從新再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