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瘋人院逐個捉》: 百萬點擊瘋殺你


 《瘋人院逐個捉》以世界恐怖禁地靈探為賣點,人人都說似《死亡習作》,我卻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仿紀錄片」的食人族電影熱,電影人爭相假扮潛入食人族部落實景拍攝,據說韓國觀眾睇到驚呼狂叫又倒瀉爆谷,昆池岩精神病院是屬於他們的經典都市傳說,那麼,香港觀眾反應又如何?

  全院有一半入座率,以年輕觀眾群為主,講真,笑聲多過驚叫聲,爆谷照食如常,只因整體效果甚似《Running Man》分組玩靈探遊戲,只是換上不知名演員同樣交足戲,全片可分為3部份,開首用輕鬆手法介紹《Horror Times》網上節目攝製隊及參加者一行7人,各有不同來歷及靈探心得,典型先甜後苦的前設舖排,沒事沒幹就過半小時。

  然後,眾人先進行首輪探察,主攻幾間病院房間有幾陰森之同時,並揭露攝製隊為一百萬點擊達標的設局陰謀,淪為主題公園式「哈佬喂」玩法,仍未令觀眾投入其中,見得最多是參加者的面部驚嚇表情大特寫,難道觀眾真的見到你好驚,所以就會一齊好驚?這樣又過多半小時,鬼影依然都冇一隻。

  最後,猛鬼瘋人院終於見真章,逐間房逐個捉,問題是導演處理手法未夠成熟,眼高手低,尷尬在於電影本身受制於仿網上直播節目模式,任你如何扮到幾似現場直播,又多角度又主觀鏡同步拍攝,再有幕後總監沿途指點,背負太多角度視點交替對剪之下,觀眾根本愈睇愈抽離,這一刻好像第一身角度等見鬼,下一刻又轉到演員扮驚大特寫,完全捉錯用神,對不到焦。

  至於鬼出沒場口夠嚇人嗎?又是似曾相識,見慣見熟技伕倆,好似《80分鐘死亡直播》急拉你雙腿向後拖走,鬼上身雙眼變黑瞳凝視…之類,驚嚇度一般而已,既然全屬虛構情節,全程大玩虛擬驚嚇,何不花多些鬼心思,將瘋人院傳說細節玩多些互動,尤其那個打不開的重點禁室406號房,群屍出沒不足,確有大失所望之感。

(原文刊於U Magazine@26/4/2018)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亞里叭叭 : 一千場戀愛季節


  一直都深記這一幕,那是1997年《黃耀明人山人海演唱會》尾聲,當明哥唱完王菲《約定》後,就以《下世紀再嬉戲》作完場曲,97回歸大時代見証下,向我們曾經擁有過而最美好的東方之珠說再見,明哥跟大家約定下世紀再嬉戲,還記得那個英女皇頭像剪影Logo嗎?

  到2014年《太平山下演唱會》邊唱邊分享風雨同路的成長故事,明哥說:「香港要有安歌!」,我亦寫了一篇《明曲晚唱在紅館》,時代那麼壞,名字那麼大,《明曲晚唱》在演藝學院,明哥表示只要一直能夠繼續唱歌,都會留在這地方,最後一夜,再約定下世紀再嬉戲,然而,天國近了,中共更近了,我們插翼難飛,從今天開始一切都變遊戲,來迴避赤色高壓世情,還可以嗎?

  上世紀再安歌,《信望愛》及《借借你的愛》是明哥與蔡德才(Jason)創建「明曲美學」之初,開場前,大家聽到媲美Brian Eno的環境音樂氛圍,正是《在花園裡》變奏版,我記起跟你一起花裡遊戲,到這天《信望愛》及《借借你的愛》的每一曲都未忘記,那一字一句的記憶,比以前更荒謬更淒美,多得Jason心思細緻的RemodelReinvent完美復刻,《邊走邊唱》換上探戈舞衣,漸進式澎湃張力,是誰對誰不起?《你真偉大》反樸歸真鋼琴伴奏下,向Old Seafood說不,上帝與螻蟻拉鋸戰愈演愈烈,《愛比死更冷》隨年累月沉澱的美麗嘆息,永恆的冰凍如昔,《花非花》首度活現「明曲舞台」,到底這個時代有多壞,香非香,港非港,是錯非錯嗎?

  聽明曲的人是有福氣,沒多少歌手開演唱會像明哥,可以跟樂迷細意分享一首歌一個故事,由明哥個人的音樂歲月出發,到認識古今中外的滄海遺曲背景,聽得入神,總想多一些,每場多一些,將七十年代《Love Song》串連現代愛歌《Mystery Of Love》像夢像幻那麼, 相隔多日,《Morning Has Broken》及《Alone Again (Naturally)》仍在腦海中迴盪回甘,當KraftwerkThe Robotsx The PassionsIm In Love With A German Film Star》就更電幻到不得了,下一站,德國。

  一千場戀愛季節是這樣,當見到明哥的投影出現於《一千場戀愛》時,即想起《戀愛季節》電影開場不久,明哥在高山劇場的舞影演出,於是,我亦嘗試將當年今日的明哥影子,來個大合照吧!


攝影:亞里安

明曲晚唱在紅館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3/4/2018)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坂本龍一 : CODA》: 生命音樂,教授創造


  還記得某本地麵包品牌的宣傳字句「生命麵包,XX製造」?當音樂是一種精神食糧,生命音樂亦由教授創造,以《CODA》為坂本龍一紀錄片電影之名,似是關於音樂生命循環不息,Coda是樂曲完結之意,也是1983年教授首套電影配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的純鋼琴專輯名稱,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導演Stephen Nomura Schible緊貼展示教授病癒後的心態大不同,一切由生活出發, 全片只有教授的說話,自然流露,有感而發,雖則某些內容於去年《async》專訪,早已得知二三事,如今看著畫面目睹教授親述的表情互動,一字一句,既真摯窩心,又暗藏憂心,絕對是另一回事。

  教授表示身體狀況確比以前差了不少,瘦削面頰,憔悴盡現,停產一年多,是其出道以來的第一次,回歸音樂岡位後,工作又繼續停不了,其中有關《async》製作片段令樂迷大開眼界,跟隨尋找生活中不同的音樂聲響可能性,接觸大自然的無盡未知生命力,回到錄音室結合電音的無限嘗試,聽到前所未聞的原音效果,教授面上露出喜悅的滿足感,完全感染每一位觀眾的有共鳴。

  由《async》回到1983年電影配樂的起點,重遇《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The Last Emperor》及《The Sheltering Sky》現場時光及分享創作心得外,亦為這三十多年教授關愛世界來個回顧篇,由非洲、北極到911311 …無論是有關教授的個人作品,抑或世界大事,我們都曾一起共同度過,只因大家都是World Citizen

  無疑,教授每一個Project都有不一樣的故事,更重要是出品如恆河沙數,《CODA》只得101分鐘片長,作為資深粉絲,倒想看到更多這幾年的生活篇,不過,由於亦需顧及一般觀眾群,當然明白箇中難以取捨之處,生命可以延續,就要盡力延續下去,最後一鏡,教授暫停練琴,摩擦被冷硬了的手指,說了多次「真的不行了!」便完場,心有慽慽然,希望是沒有弦外之音,只是自己想多了。

(原文刊於U Magazine@19/4/2018)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坂本龍一 CODA


 《坂本龍一: CODA》紀錄片的主要骨幹,以去年發表的全新專輯《async》創作概念及製作過程為中心,教授與大自然的微妙聯繫,日常生活所聽所聞的任何聲音,都可以是音樂,這些年來,樂此不疲,身體力行,繼續追尋發掘來自地球上的不同聲源,偶爾找到前所未聞的共鳴原音,看著他面上真摯流露的喜悅表情,好比大家品嚐到「Ichiban」美食般,全片最具感染力的教授特寫畫面。

  由2018回望1983,剛好是《CODA35年的前後呼應,是終結也是開始,1983年教授首部電影配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純鋼琴版本專輯叫做《Coda》,同時,這首《Coda》亦連同另一新曲《Japan》以細碟發行,導演Stephen Nomura Schible亦以這個電影配樂,跟大家回顧教授的Soundtrack Of Life,重返當年東京現場,教授如何被新時代城市聲音包圍吸引,喚起1984年教授第一套自傳紀錄片《Tokyo Melody》的畫面回憶。

  如果你是資深的YMO及坂本龍一迷,此部份活像時光隧道,共同度過的親切共鳴是這樣,回到《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The Last Emperor》及《The Sheltering Sky》幕後製作花絮,巧妙串連新曲《fullmoon》借用已故美國作家Paul BowlesThe Sheltering Sky》的讀白後,又追溯教授關愛世界停不了的足跡,如非洲《Elephantism》及北極《out of noise》,911紐約親身體驗,到311的仙台親善探訪…等,並將一具受災害損壞的鋼琴,形容為「Detuned by Nature」,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呼喚。

  人生無常,任誰也不知道能活多久?全片以教授心聲直接傳遞,讓大家了解多一些當下教授的所思所想,病癒過後,更看透人生,聽到他說不知能活得多久,要盡量去做多些音樂作品,少不免有點唏噓背後,教授仍是積極面對未來,就只怕身體狀況比以前差的問題,最後一段攝於某天寒冬下,教授一邊在室內練琴,一邊表示每天都要進行練習,否則手指變得生硬就不行,彈了一會,愈彈愈凍,就離開房間走到樓梯,說了:「真的不行!」後,畫面便作fade out完場。

  坐在戲院,一直沉思這一幕似有話要說,是否暗藏Coda之意?作為坂本龍一迷,確有點不明所以的憂心之餘,片長101分鐘絕對意猶未盡,睇完建議不妨到網上找來201511月在日本網站wowow放送的《坂本龍一的700日》紀錄片作補完。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8/4/2018)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無聲絕境》: 無聲不足,悶樂有餘


  我敢相信《無聲絕境》劇本只得兩頁紙,第一頁是拉布文戲,第二頁是唯一動作戲,編導滿有信心去sell 「出聲你就死」做賣點,同《殭屍先生》的「唔好呼吸」玩法一樣,弊在無聲未必勝有聲,皆因導演根本不懂玩「靜音」!

  當外星異形「盲」都可以襲地球,只靠聞聲極速追殺人類,迫使主角一家忍氣吞聲,開首於超市尋寶,五減一得四,一個發聲小玩具成罪魁禍首後,鏡頭一轉又過幾百日,驚見女主角大肚了,傻的嗎?時代那麼壞,BB難湊大,這個家太好生養,不見他們如何「無聲做愛」,只知一切為「生仔殺機」做預告,身處無聲絕境,應當無聲絕育!

  前半段企圖用一種很詩意手法,展現他們無聲日常的生活篇,怎料卻添加大量配樂擾亂心神,未能讓觀眾設身處地投入何謂「無聲絕境」之中,導演應該要看看《坂本龍一CODA》,明白大自然也是天生配樂的一種,加上第一頁文戲內容空洞,沿途慢條斯理,全被這些多餘配樂拉布先行悶死。

  大耳窿異形來歷不明,編導只懂高調張揚「A Quiet Place」有幾危機四伏,點知自己中伏也不自知,對「靜音」進行大破壞,是全片最諷刺的敗筆,等同自殺一樣,其實,要做到「無聲絕境」的現場實況感,理應集中火力,擅用不同環境空間設定聲音氛圍,以音效來製造獨特的感官視聽臨場體驗,根本毋須一貫荷李活式配樂做陪襯,絕對是本末倒置。

  後半段睇Emily Blunt忍痛「禁聲生仔」可以去到幾盡,信不信由你?大屋未雨稠繆的機關算盡,兩夫妻竟發聲暢所欲言一番,似乎善忘異形隔牆有耳?兩姐弟自我求生同步互動,例牌式沒驚沒險又到終點,兩父女誤解前因描寫不足,導致最後犧牲完全張力欠奉,甚至失聰大女救地球,竟是偷換轉移Tim Burton打敗火星人秘技,真的得啖笑收場。

  試問,如果沒有外星人前設,這本是大耳窿追債故事,冇錢還又有錢買玩具,先殺一警百,然後全家消聲匿跡,躲藏遠郊,老婆又不幸懷孕,臨盤在即,大耳窿最終找上門,紅燈來襲逃不了,生死關頭,全靠借「聾耳陳隻耳」普度眾生,沒頭沒尾,完!

(原文刊於U Magazine@12/4/2018)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坂本龍一 async surround


  轉眼間,《async》剛又面世一周年,這張被譽為是坂本龍一最個人化的專輯,也是一張最多元持續發展的代表作,除了音樂展及演出外,亦有《async》全球公開錄像作品創作比賽,與及去年12月的《ASYNC-REMODELS》合輯,找來當代一眾出色音樂單位將《async》重新編玩後,剛於328日新鮮出爐的《async surroundBlu-ray版本,正好為《async》圓滿的一年來個總結。

  正如David Sylvian 形容《async》為「坂本龍一最精雕細琢而美麗作品」,沒錯,這只是從CD及黑膠版的數碼與analogue直接傳送,讓我們初體驗的迴響感覺,已是如此觸動心靈,如果再將《async》更細緻地分配轉化為一個環繞聲圍又如何?記得去年3月在田納西洲舉行的Big Ears Festival,《async》曾率先以5.1 surround sound版本舉行試聽會,隨後於日本涉谷Watari美術館舉行「坂本龍一設置音樂展」,亦特別設置一個專門房間,配套視像及5.1環迴音響,讓到場者親身感受不一樣《async》,對於坂本龍一迷而言,《async surround》絕對是等足一年的終極版本。

  全碟14首曲目重新配上5.1多聲道,無疑令教授悉心處理的ambient聲效及琴調,得到更全面立體化包圍感,個人至愛的《andata》、《solari》及《ZURE》比原版來得更具懾服力,《tri》鏗鏘鈴響跟腦電波對沖,《walker》如跟教授一起置身綠林伴行,當《Life, Life》中置喇叭傳出David Sylvian頌讀,又或《full moon》如重臨巴別塔,多國語言四方八面全包圍,再沉浸於聲圍意境,《async surround》媲美一場另類靈修體驗。

  聽覺上有5.1 surround,視覺部份則有負責《async》封套設計的日本藝術家高谷史郎(Shiro Takatani)悉心處理,自1999年坂本龍一音樂劇場《LIFE》開始,高谷史郎跟教授合作無間,共同創作多個以「LIFE」為名的音樂裝置展,如2013年《LIFE 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以微生物探索生命主題。

  今次高谷史郎為《async surround》創造的影像畫面,結合大自然與數碼視效的互動變化,《solari》為大家展示《async》封套構圖是怎樣形成,由左至右,或右至左,由亂碼模糊,動態與靜止,再到清晰顯現,都跟教授形容《async》以同步、質數、混沌、量子物理學、及生活中模糊的界線主旨一脈相承,《water state 2》是沒有收錄於專輯的bonus track,黑白浪潮的3層影像,象徵未來、現在及過去,剎那天地,意象超凡,美不勝收。

  實在,《water state 2》本是高谷史郎與教授2013年合作的裝置展《water state 1》延續篇。另外,《async surround》內亦輯選了去年錄像比賽的3個得獎作品,同樣重新配上5.1 surround,值得一看。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0/4/2018)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歡迎光臨夢幻樂園》 : 哪裡會是個天堂?


  到底,人世間哪裡有樂土?貧富懸殊兩極化,平民生活只會愈來愈逼人,苦中作樂,賣己求存,《歡迎光臨夢幻樂園》,好一個語帶相關的片名傳譯,當人生不如意是日常,尋求避世庇護是必然,Welcome To The Pleasuredome,哪管它是有限期?

  Sean Baker繼續延伸《小明星》及《跨性有話兒》關注邊緣社群的赤子心,《歡》有22歲叛逆單親媽媽Halley,帶著6歲女兒Moonee朝不保夕的日子,沒錢去迪士尼樂園,只能暫住附近名為「夢幻城堡」廉價汽車旅館,跟迪士尼「夢幻王國」只一字之別,這就是現實。

  故事簡單直接,Halley不務正業,自我放縱,偷呃拐騙過日晨,最後連唯一的鄰友也翻臉收場,一榻糊塗到極點,幸好尚懂愛護女兒Moonee,盡量讓她活得自由快樂,二人偷入酒店享用免費自助餐一幕,Halley眼泛淚光,全程只靜觀細聽Moonee每句開心話,我們都知道是城堡失守的預告,這一刻絕對觸動旁觀者的同理心,以日誌紀錄片拍攝手法,隨心展現這個單親家庭倫理的日常,點滴在心頭。

  童是天涯淪落人,天真街童Moonee,人細鬼大,愛搞事端,活於壞孩子的天空下,養不教,誰之過,耳濡目染的後遺症,口沒遮欄,利用童真隨街討錢買雪糕,跟大人對話極其「老積」,如何妙用一句「Come On」來打圓場,令人會心微笑背後,如此下去,又不是步Halley後塵的沒有好結果。

  Sean Baker擅用非正式演員參演,換來很貼地的真實觸覺,就連唯一的星級實力派Willem Dafoe亦被征服感染,這位旅館經理Bobby外剛內柔,守份盡責,卻隱藏關愛之心,演出非一般的自然神采。

  個人而言,《歡》好比一套久違了的《獅子山下》單元實況劇,真摯的人情味,是不分國界地域,最後當Moonee 終極爆喊,逃離城堡直闖王國又如何?只想說,《歡》跟《奇幻摩天輪》異地同夢,同是一場暫借的美夢,夢醒一切都落空,夢幻樂園不夢幻,奇幻摩天輪不奇幻,試問,哪裡會是個天堂?

(原文刊於U Magazine@5/4/2018)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坂本龍一 一年一回顧


 《坂本龍一 : CODA419日在港上映前,先跟大家分享教授「一年一會」系列,最新一輯的《音樂年鑑 1985-1989》,自2015年始動,今回已是《音樂年鑑》的第4集,打破歷年之最,以5CD形式發行,說真的,出道超過40年,創作力不休的教授,尚未公開發表及初製品化的滄海遺珠,藏量驚人是必然,《音樂年鑑》系列肯定長出長有。

  碟一是1985915日於茨城縣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演出的音樂映像作品《TV WAR》,一直只出過LDDVD,今次特別將6首純音樂足本現場錄音首度發表,內容涉及反戰主題,延伸同期《未來派野郎》及跟Thomas Dolby合作《Field Work》的電音聲圍,主打Sampling拼貼聲效及機械化節奏編排,其中長達廿多分鐘《Robot》,更滲入KraftwerkTechno-pop節奏點子,整體令我想起同年Plastics樂隊結他手Hajime TachibanaReplicant12吋細碟,果然同聲同氣。

  碟二是Inkstick Session,收錄自1985年六本木的一場即興巨星匯,教授彈琴之外,尚有低音結他手Bill LaswellTrumpet大師近藤等則、前SHOGUN樂隊鼓手山木秀夫及曾數度跟David Bowie合作的著名結他手Carlos Alomar,是眾人事前沒有任何協商的純即興玩奏,5Session並沒有名稱,完全高手過招的Band房互Jam

  碟三及四繼續是1985年現場錄音,名為《MATTHAIOS 1985~那個人沒有做任何事~》,也是日本劇作家兼歌手如月小春的NOISE劇團舞台劇公演錄音,偏重即興實驗味,加上不少劇場對白,現場錄音訊噪頗嚴重,坦白說,可聽性一般。


  碟五收錄111985-1989年的初發表或初CD化作品,好像1985年為Sandii & The Sunsetz創作單曲《Rachael》,只曾出現於《Babes In The Woods12吋版本,是不少樂迷等足三十多年的CD化回歸,同樣地,1989年為David Sylvian錄像作品《Steel Cathedrals》合寫的同名配樂,只曾收錄於David SylvianAlchemy An Index Of PossibilitiesCD內,此CD亦已絕版多年,彌足珍貴,《Futurista》是《未來派野郎》專輯未收錄的Electro-Funk習作,《風之道》是收錄於1982年大貫妙子《Cliché》專輯的動人小品,如今亦有教授與她為NHK-FM特輯的現場版本,而為日本名鞋設計師Tokio Kumagai所寫的《The Garden》,喜愛教授觸動心靈電影配樂的話,肯定一聽即融入心。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3/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