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圍恐筆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圍恐筆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圍恐筆亂 : 凶靈四十


        這是一個頗玄妙的連鎖效應,點解以前的恐怖片可以嚇破膽,特別是七、八十年代經典多得是,還記得當年《驅魔人》上映時,明珠戲院有觀眾睇到心臟病發的嚇死人事件?然而,千禧年後的恐怖片總給比下去,以音效特技主力靠嚇招來見慣不嚇,或許,時勢民生大不同才是主因,當社會愈太平盛世,人心單純,恐怖片愈易嚇人愈具官能刺激,相反,當民生愈不濟愈荒謬,人心複雜,現實光怪陸離的恐怖存在感,已盡蓋一般恐怖片的虛擬觀後感,不知是可悲定可笑。

        今期主角是1976Brian De Palma代表作《Carrie》(港譯《凶靈》),在美國電影學院AFI 100 Years系列史上100套最佳驚慄片排列第46名,今年剛好面世40週年,奇怪是有關方面並沒有任何慶祝紀念之類,心想,只怪這些年先後多次被重拍到爛之故,無論是1999年續集《凶靈2邪靈再生》,又或20022013年兩個重拍改編版本,珠玉在前,全落得強差人意收場。

        一直以來,好多人都誤當《凶靈》是一套恐怖鬼片,實則是一套超能力少女的成長夢魘故事,全片就只有最後一幕「墳墓破土伸手捉人」的惡夢情景跟鬼有關,女主角Carrie White擁有隔空移物的念力異能,情緒憤怒失控就自動發功;《Carrie》既是Stephen King首本公開發表小說,也是其首部被改編成電影的重要作品,整個創作概念源自他任學校管理員時期所見所聞,分別是女生廁所浴簾、LIFE雜誌的念力專題及校內兩女生死亡事件,所以,《凶靈》序幕正是由Carrie在女生更衣室發現自己首次月經出血開始,延伸到最後的恐怖舞會,巧妙以豬血淋身來個血祭式的前呼後應。

        個人而言,40年前後,再回看《凶靈》依然與時並進,Carrie悲劇化的身世,由校園欺凌事件、單親家庭問題、宗教狂迷的母親、失常殺人…等,時移世易,根本就等同一宗校園槍擊個案,還有上世紀的另類怪獸家長,及當下俗稱「耶X」的前世今身,Stephen King自言從不喜歡Carrie這個角色,更形容她跟1999年哥倫拜恩高中的兩位校園槍擊手Eric HarrisDylan Klebold差不多,只替她及其同學們感到憐憫,就連校長一直都將Carrie叫錯成Cassie,當年今日,殊途同歸。


        校內生活如此不快,回家繼續飽受「耶X」狂母Margaret非常行為的精神折騰,Margaret認定前夫將她強姦後誕下Carrie,終日神經過敏度日,以基督教徙自居避世,更似入了魔的邪教徙,你會發現Carrie的家居設定跟一間詭屋無異,滿佈神像燭台的陰暗密室,Margaret可以將甚麼事情都歸入邪靈化的罪惡,尤其對Carrie青春期的性問題,竟視經血為受邪咒之血罪,強迫Carrie做告解,跟她一起說:「The Raven Was Called Sin 」,嚴禁參予一切校外活動,將學校舞會定性為邪惡集會,當Carrie向母親示範自己可用念力關窗後,Margaret深感 Carrie經已巫婆上身,舞會慘劇後,應驗了Margaret一句「Theyre All Going To Laugh At You」外,甚至想親手殺掉Carrie

        故此,《凶靈》點只恐怖片咁簡單,本是一套驚慄倫理劇情片,從Pino Donaggio負責的電影配樂可見一斑,他透露打從創作之初,已不是由恐怖片配樂出發,而是由Carrie這個少女心路演變歷程為中心點,所以,《凶靈》出現了兩首由Katie Irving主唱的歌曲《I Never Dreamed Someone Like You Could Love Someone Like me》及《Born To Have It All》, 其他配樂如《Contest Winners》及《Theme From Carrie》同樣以浪漫動人為主調,再玩出奇不意的轉折變奏,當然亦不乏懸疑氣氛之作,事實上,《凶靈》電影配樂極受當代電台及電視台選用的人氣名作,《幻海奇情》是最佳常客。

    「恐怖源自生活」在40年前已成功呈現於《凶靈》,活在當下,人比鬼更可怕是事實,不過,如果家中有鬼,驅鬼是必然,人應當自保家園,鬼怕人七分,更何況是來自鬼國的!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1/6/2016)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圍恐筆亂 : John Landis《Family》



  2005年《Masters Of Horror》系列創作主腦Mick Garris集合13位恐佈片專家,各自拍一套一個小時片長的單元詭異故事,於美國有線頻道放映, 口碑不俗,2006年順理成章推出第2季系列,幕後班底跟首季大同小異。

  John Landis絕對是八十年代的黑色幽默名導演之一,1978年拍了一套成名作《動物屋》(National Lampoon’s Animal House),自成一格的喜劇片手法,刀仔鋸大樹,以3百萬美元低成本完成,為電影公司賺回2億幾收場,到1980年《鬼馬兄弟》(The Blues Brothers)跟喜劇演員John Belushi繼續合作,兩位剛出獄的白人兄弟,走入黑人騷靈音樂世界,片尾一場飛車大場面是經典。1981年則帶來當代人狼片經典《鬼追人》(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成功開創同類人狼片的黑色幽默元素,因此引來Michael Jackson找他拍攝《Thriller》音樂電影,其他還有《迷離境界電影版》、《Into The Night》及《Spies Like Us》等代表作。另外,個人推介1987年《Amazon Women On The Moon》,此片由多位當時得令的喜劇導演合導,講述男主角忽然走入電視機內的奇遇記,其中有不少搞笑Gag設計,更成為不少港產片的參考藍本。



 《Masters Of Horror首季John Landis拍了一套《Deer Woman》,劇情是《變種》加《豹妹》,今回《Family》則玩希治閣《觸目驚心》(Psycho)變奏版,不過,主角卻並非如Norman Bate有間旅館,也不是家中有親人離世而長相屍首,反而,男主角Harold Thompson原來比Norman Bate更悲涼,一個親人都沒有,因此,他便到處物色組織自己的一個「家」,也是片名的來由,當然,這個肯定是非一般的「家」,因為Harold為求跟「家」人共存,是先將物色對象殺掉,再用化學藥水溶解,直至剩回一副骷髏骨為止,然後,「家」中就有他在街上自選的太太、女兒、媽媽及爸爸,他會跟眾骷髏骨談天說地,如普通家庭一樣過活,這一點確跟Norman Bate有一點相似之處。


  劇情發展是Harold搬來一對新婚鄰居,相識過後,Harold卻被女主角吸引,加上他有嚴重幻聽及思覺失調,常誤以為對方向他同樣作出暗示,當然,他們最後亦終發現Harold的「家」中秘密,不過好戲在後頭,結局不便透露,總之足見編劇有心思,雖則只是一小時的單元劇,卻令人愈看愈入局,整體較不少荷李活驚慄電影出色得多;事實上,John Landis今回表現確比上套《Deer Woman》更出色,無論故事、特技、攝影、剪接、節奏感都屬高水準層次,片首一幕One Take Shot尤見匠心獨運,幾位演員亦見演出精采。從Making Of可見到現年57歲的John Landis,亦對此片表示拍得很滿意,更為大家講解CG特技場面及配樂設計的幕後真相。

  同期尚有兩套《Masters Of Horror》第2季系列DVD,成績只屬一般,完全給John LandisFamily》比下去,分別有John CarpenterPro-Life》,神秘少女身懷魔鬼怪嬰,在一所古怪診所內困獸鬥,劇情普通,過程幾悶;至於Rob SchmidtRight To Die》則以一對問題夫妻的交通意外,妻子慘被嚴重燒傷全身,卻又離奇地靠養氣吊命,期間更可作靈魂出走向丈夫復仇。另外,據知《Masters Of Horror》第3季已準備在今年接力推出,可謂長拍長有,而由於收視率有保証,有關方面更另闢其他全新的大師系列,其中包括有《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即是科幻片題材為主,已定於下個月正式面世,還有《Masters Of Italian Horror》系列,肯定是歐洲恐怖片迷密切期待的佳音,其中已公佈參予的導演名單,都屬重量級名字,如七十年代的Sergio MartinoUmberto Lenzi、還有已故意大利恐怖大師Mario Bava兒子Lamberto Bava等。

(原文刊於AV Magazine@24/7/2007)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圍恐筆亂 : 《血色童話》/《吸血兒凶》



瑞典新世紀血魔

        有關吸血殭屍的電影,由1897Bram Stoker著名小說《Dracula》始動,到1922年德國導演F.W. Murnau開拍史上首套吸血殭屍電影《Nosferatu》,而2000John Malkovich就曾扮演Murnau,在一套名為《Shadow Of The Vampire》重塑當年《Nosferatu》的拍攝過程;93年來,我們每一代都曾看過不同類型的吸血殭屍電影,吸血殭屍總好像從未跟時代脫節過一樣,這套2008年瑞典出品《血色童話》《Let The Right One In》亦是在歐美享負盛名的代表作。

        電影是根據瑞典小說家John Ajvide Lindqvist同名著作改編而成,不說不知,小說名稱《Let The Right One In》靈感來由,原來跟MorrisseyLet The Right One Slip In》一曲有關,此曲只收錄於《Viva Hate1997年特別版之內,可見作者本身也是老摩迷,然而,《Let The Right One In》也是整個故事的關鍵所在,意指如果沒有被邀請的話,吸血殭屍是不能進入該屋內;最後,導演Tomas Alfredson更找來John Ajvide Lindqvist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難怪電影可以如此懾人心靈, 後來,到美國重拍時卻被改名為更簡單的《Let Me In》。

        本地《殺人犯》及美國《孤疑》均以「不老症」題材為賣點,《血色童話》其實同出一系,且被譽為新一代破格吸血殭屍代表作,只因吸血殭屍主角是一位只得12歲的小女孩Eli,觀感上跟以往同類血魔驚慄片截然不同,故事講述斯德哥爾摩的某小鎮上,一位經常被同學欺凌的12歲小男孩Oskar,跟剛搬來的鄰居Eli成為好朋友,二人逐漸建立一份不尋常的友誼關係,兩小無猜背後潛藏血腥殺機,Eli原是一隻女吸血殭屍,全賴同住的男僕人四出殺人為她尋找血源,可惜他不斷失手而回,最後更於行動中犧牲,只剩下Eli一人,還有她身邊的唯一朋友Oskar


        電影能夠得到好評如潮的極大迴響,主要是來自瑞典這處地靈人傑的背景,成就一套不一樣風格的吸血殭屍新片種,全片長期處於一片寂靜狀態,配套漫天雪花的黑夜時刻,及扣人心絃的幽雅配樂,令觀眾心裡不斷積壓潛伏又不安的觀感情緒,OskarEli首遇晚上,提出滴血為盟的建議,Eli冷不防見血的尷尬表情,純真與邪惡內心交戰的處理很別出心裁,到後來Oskar沒有邀請Eli入屋,帶出片名主題解說,Eli忽然七孔流血的一幕又是神來之筆,當然,論全片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驚慄場面,肯定是完場前的室內泳池戲,整個設計佈局極其出奇不意有心思,完全跟荷里活式的純賣弄血腥暴力高層次得多。

    《血色童話》至今已先後於歐美三十個不同影展屢獲殊榮,兩位小演員的精湛演出更是功不可沒,試想,他們真的才十二歲,就要去拍一個吸血殭屍故事,面對不少血腥場面,仍能處之泰然,尤其是飾演EliLina Leandersson,成功展現出Eli既黑暗又強化的勇猛氣質,深藏不露的眼神,可找到孤獨無助的矛盾心理,至於飾演Oskar的金髮男孩Kare Hedebrant,鬱鬱不歡的外表個性,對死亡事件充滿好奇心,二人就好比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完美組合。

(原文刊於AV Magazine@8/10/2009)


美式吸血改造



        荷里活玩重拍舊片佔9成今非昔比,偶有佳句實屬僥倖,在沒甚期待的好奇心下,入場觀看這套《吸血兒凶》卻有意外驚喜,拍過《末世凶煞》的導演Matt Reeves總算將瑞典原版錦上添花。

        首先,序幕以血魔伴侶失手被捕做起點再倒述的處理手法,成功將鄰居男孩奧雲跟少女血魔艾比相識過程,與及奧雲成為下一任伴侶助手的轉折點凸顯出來,心水清的影迷,應記得如此先聲奪人的講故事手法,正是《末世凶煞》監製J.J.Abram招牌好戲,想不到Matt Reeves也深受薰陶。

        血魔助手行兇尋血設計有新睇頭,改以頭戴黑膠袋造型及車廂潛行殺人,似足B級斬殺片變奏,其中一幕以後座主觀鏡同步拍攝撞車場面,感官視效一流;少女血魔現真身的面目猙獰,街頭獵食的快閃CG特技,都同樣比原版來得更美式大改造,血腥味足料添加。


        另外,透過奧雲宅男式的望遠鏡偷窺輕微交代鄰居生活,刪掉原版小鎮居民的聚談情節,只剩下老探員的追查主線,令整體劇力變得更集中凝聚,加入奧雲閱讀及觀看《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及小說,本身也跟他們人魔奇遇情誼有反射互動之意,最終同樣有為愛犧牲的準備;雖則全片有8成篇幅都跟足原版,然而,卻未見珠玉在前的老毛病,編導絕對應記一功。

        個人而言,或許原版《血色童話》兩位陌生小主角Lina LeanderssonKare Hedebrant實在演得太出色,致令紫天椒Chole Moretz及恐怖片常客Kodi Smit-McPhee兩位資深童星反給比下去,前者欠缺既暗黑又童真的獨特氣質,後者亦未達到惹人憐憫的同感,二人火花始不及原版的兩小無猜有共鳴。


(原文刊於U Magazine@28/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