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人氣兄弟 The Duffer Brothers


  以前提到影壇兄弟檔,大家即時喚起的名字必屬高安兄弟及彭氏兄弟,當然還有昔日的The Wachowskis Brothers,只因兩兄弟不換名卻改「性」,已變成The Wachowskis Sisters之外;如今,2016年亦有人氣兄弟新力軍The Duffer Brothers,憑人見人讚的高收視美劇《Stranger Things》(下簡稱ST)嬴盡口碑熱話。

 《ST》首季一連8集成功觸動多少80s影音迷的集體回憶,是The Duffer Brothers最妙絕的殺手鐧,這對孖生兄弟MattRoss,出生於1984年,適值是80s流行文化最興盛的好時代,他們亦不諱言深受Steven SpielbergJohn CarpenterStephen KingGeorge Lucas…等電影薰陶影響,實則,兩兄弟亦似J.J. AbramsS8驚世檔案》的主角情節,小學三年級父母已送贈一部Hi8給他們開始玩自拍,結果真的拍出個未來。


 《ST》首集開場已令80s迷對號入座,412歲小學生共處一室玩Dungeons & Dragons棋盤遊戲,房內見到一張John CarpenterThe Things》電影海報,然後,其中一人Will Byers遇上不明物體無故失蹤,繼而展開一段《伴我同行》式另類尋友之旅,背後涉及美國政府科研大陰謀,異能女孩Eleven 身世,活像《阿基拉》及《新世紀福音戰士》變奏版,事發源頭是訛稱能源實驗所的秘密基地,又是另一場不思議的小鎮風雲,主線似曾相識卻引人入勝,人物設定鮮明立體,最緊要是重拾一份久違了的80s親切共鳴感。


  The Duffer Brothers聰明借用當年史匹堡出品的經典元素翻新融合,好像Will被捉入的「The Upside Down」平衡時空異度空間,等同《鬼驅人》Carol Anne被困鬼域情況,同樣可以跟母親隔空溝通;至於如何秘藏ElevenMike家一段戲,甚至單車追逐動作場面,向《E.T.》玩味致敬是不容置疑,另外,史匹堡招牌式氛圍化燈光處理手法亦屢見不鮮,從不同專訪所見,他們直言真有其事,唯獨是配樂方面是最不史匹堡的,因為沒有John Williams,全程換來很別緻的電子音樂,再加大量別出心裁的七、八年代型格選曲,難怪戲內戲外引來一眾知音好評不絕。


  每集序幕短短50秒的opening credits,傳承自Stephen King小說封面字體的螢光紅色片名在移動,再配上由Kyle DixonMichael Stein創作的電音配樂,媲美Daft PunkTron》未來之音同系延伸,人聽人愛之餘,也令他倆所屬來自美國奧斯汀的4人電子組合Survive受到注目,他們將於9月尾推出的全新專輯《RR7349》預售熱賣不久,兩款限量版白膠及黃膠唱片已迅速售罄。當然,不少《ST》迷更自行編製首季的選曲合輯,焦點作The Clash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也就是JonathanWill兩兄弟的主題曲。

  最後,反而想推介The Duffer Brothers去年首套自編自導電影《Hidden》,此片未有在港公映,只出了港版DVD譯作《屍家尋匿》,故事以不明疫災來襲小鎮,一家三口暫避於地下密室301天,只為逃避地面上的「怪物」威脅為主,前半段集中他們自構的地底生活,並重拾事發前的回憶碎片,後半段「怪物」終於找到他們的居所,劇情發展急轉直下「估你不到」,在此不便穿橋,只可說是意料之外的充滿驚喜,低成本製作拍出高水準觀影睇驗,副題「Fear Will Find You」可圓可點,到底是恐懼找到你,還是你本就是恐懼?

  正如The Duffer Brothers預告,《ST》第2季的說故事手法及節奏風格,將會跟首季來個不一樣的大逆轉,因為他們都怕看一些只懂自我重覆的流水作業劇集創作,「估你不到」才是The Duffer Brothers的本性。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30/8/2016)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切勿關燈》:長嚇不如短嚇


  恐怖片迷對《Lights Out》早聞樓梯響,源自3年前導演David F. Sandberg低成本自資短片,3分鐘陰濕鬼暗黑出沒,嚇人奇招成功嚮朶,至今累積超過一千二百萬點撃率,3年後由互聯網轉載戲院大銀幕,3分鐘短篇轉化81分鐘足本劇情,入場前少不免自動調低期待度,結果,一如所料:長嚇不如短嚇。

  無疑,將「紅綠燈暗中作惡」放入戲院跟觀眾同步靠嚇是絕配,片中人不斷開燈關燈,陰濕鬼活像玩「紅綠燈過馬路」遊戲,一步一埋身來襲,直至突然出現在鏡頭前,由鬼影遠距現身,到實體貼近進撃,確令人有賢上腺素上升的官能刺激,對黑暗產生恐懼是人類本性,不過,黑嚇只適用於短嚇,當黑嚇已成習慣,就不再重覆受嚇。

  故事一切過於從簡,兩姊弟先後發現抑鬱媽媽Sophie自言自語出問題,原來Sophie兒時誤交怕光損友Diana,最後變成厲鬼纏身,Diana長期獨佔操縱Sophie生活,甚至不惜殺害所有身邊人,就只待壓軸一場凶屋逐個捉,人在明,鬼在暗,紅綠燈,要小心,劇情如此空洞,只得81分鐘已預知事有蹺蹊。

  那麼,Diana造型夠嚇人嗎?講真,有點令人失望,似漫畫奸角多於恐怖邪靈,只靠張牙舞爪,再加神出鬼沒,始不及監製James Wan招牌惡鬼般猙獰,黑嚇設計效果亦未夠層出不窮,論氛圍迫力,J-Horror始終技勝一籌,好像2001年《惹鬼回路》同樣玩暗黑鬼影忽然出沒,只此一家的不寒而慄,完場後猶有餘悸仍是強項。

  話雖此說,末段姊姊Rebecca手持夜光棒追尋Diana,總算捉緊鬼屋探靈的未知素嚇人心理,全場屏息以待Diana如何亮相眼前,出奇不意是警察登門企圖相救,卻不自覺笑了出來,心想:「開燈好過開槍啊!笨警!」


  最後,當然沒有出現N年前吸血殭屍見光死式煙灰飛滅場面,只知道,有關方面已拍板開拍續集,切勿再關燈?環保多得你唔少!

(原文刊於U Magazine@25/8/2016)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一針配樂


  我的配樂人生,應該由孩提時代的親子回憶說起,正如去年今日本欄一篇「我有一個好爸爸」所提及,才只得幾歲大的自己,已有幸聽到爸爸不時在家播放Ennio Morricone《獨行俠》電影原聲大碟,畢竟爸爸本是一位電影配樂迷,自己亦深受其愛電影聽配樂的薰陶下成長,也認定聽soundtrack要聽黑膠是指定動作。

  約廿幾年前,想出「聽齣好戲」這個稿題,其後亦變成電台節目「不設劃位」環節之一,沒錯,有時聽配樂比看電影更多一層空想,不受電影畫面劇情擺佈,卻自行跟不同時空片段交織連線,這一場好戲源自個人久違了的回憶碎片,想起某年在哪戲院看哪齣戲,又或勾起某月某日開心失意的此時彼刻,由配樂旋律牽引回味的人生劇場,是他也是你和我。

  那麼,「一針配樂」又如何?即是將唱針放落唱片上,一針聽到尾之意,你有幾耐冇試過將一整張唱片由頭聽到尾而不跳聽呢?如今聽歌數碼化時代,一click即聽,不聽再click跳聽下一首,不用0.1秒就真的秒殺一首歌曲;聽soundtrack要聽黑膠是這樣,當電影菲林每秒24格,轉化成眼前唱盤上的黑膠33轉、轉、轉…「一針配樂」是必然的。正如早前與好友袁智聰主講Vangelis影音歷程分享會,我們亦以即場播放黑膠唱片為主,轉出來的,也是某個時代的歷史見証。

  近期,絕對多得復刻黑膠熱潮,令我們可以跟「一針配樂」有緣再聚,好像 《星球大戰》系列,既有1-6集的金碟特別版排隊上市中,去年第7集《原力覺醒》亦有新搞作,首度推出一個3D Hologram的立體影像黑膠別注版,以2LP 形式重新發行,主要將其中兩面預留空間將立體圖案刻上,分別各有兩架千歲鷹及Tie-Fighter,當黑膠在轉動時,它們同步跟隨轉動,負責設計的Infinity Light Science,正是為Jack White經典名作《Lazaretto》開創Hologroove Hologram的幕後高手Tristan Duke,成功將John Williams的《星戰》配樂帶上另一個前所未有的觀賞層面。

  個人而言,始終偏愛七、八十年代的電影原聲唱片,Giorgio Moroder是至愛之一,1978年金像配樂《Midnight Express》是人聽人愛的最佳經典,去年剛推出全新復刻黑膠版,最近則有1983年《Scarface》,不知何解,此碟於本地二手市場屬不常見的罕物,一般只找到主題曲《Scarface (Push It To The Limit)》及《Rush Rush》兩張12 single而已,今次由環球唱片復刻發行,更特別以圖案碟印製,絕對有驚喜,三十幾年來,此片已成為Hip Hop 界次文化神級名作,「The World Is Yours」是深入民心的座佑銘,識聽一定必播懾人好戲氛的《Tonys Theme》,另一首《Ginas and Elviras Theme》同屬Moroder浪漫配樂推介。

  八十年代青春熱潮,怎可不提已故電影人John Hughes,由他執導及監製的電影作品,每張soundtrack同令大家嘖嘖稱奇,今期先來《The Breakfast Club》及《Pretty In Pink》兩款復刻,一白一粉紅膠特別版,愛不惜手,前者有Simple MindsDont You Forget About Me》冠軍主題曲街知巷聞,後者有OMDIf You Leave》、The Smiths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及Echo & The BunnymenBring On The Dancing Horses》…等,如此英倫多樂飛,同聲同氣有共鳴,難怪當年我們都愛追看John Hughes出品。

  里約奧運完了,回到40年前Bill ContiRocky》金像配樂的復刻原聲,依舊激活多少運動細胞,每當《Gonna Fly Now (Theme From Rocky)》主題旋律亮起,例必振奮人心,《Philadelphia Morning》晨曦曙光乍現的孤寂心靈,繼續刻骨銘心,人生中必需擁有十大最經典電影原聲之一,《Rocky》當之無愧;40年後,又有《Eddie The Eagle》注入「輸在起跑線,嬴在著陸點」積極人生信念,此碟已於早前「鷹雄嬴得英樂歸」一文誠意推介,如今亦推出白膠雙碟版,全程一針配樂,樂在其中!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3/8/2016)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吹夢的巨人》: 夢工場的真巨人


        近期多得大熱美劇《Stranger Things》向史匹堡及Stephen King致敬,讓我們重拾一起追夢的好日子,也引領我入場一看史匹堡新作《吹夢的巨人》,當小朋友遇上巨人國,又是久違了的童真夢話,更何況是改編自Roald Dahl經典名作。

        小孤女Sophie午夜3點期待魔幻時刻來臨,被巨人BFG捉回巨人國展開奇妙之旅,真人與CG動畫完美結合,BFG夜深出沒橫街窄巷玩掩護,相當生鬼有趣,有點似《射雕英雄傳》的周伯通,一個心地善良又好武功的老頑童。

        BFG即是Big Friendly Giant之意,卻在巨人國備受打壓的小人物,跟Sophie同是天涯淪落人,外觀媲美金剛與Dwan變奏版,主職是造夢者,完全跟Dreamworks同聲同氣,夢工場的真巨人是否史匹堡的象徵?想一想,史匹堡跟BFG同樣為人民提供多少奇幻之夢,BFG如何悉心左拼右砌不同夢元素一幕,可是史匹堡電影創作的夫子自道。

        雖說是巨人國,實則「大舊衰」國民十個都不夠,或許史匹堡純粹維持1級兒童向,硬將「大舊衰」嗜好食人惡習自行調低,只作口述他們偷吃一些小朋友,也沒有進撃的巨人場面出現,甚至結尾軍隊總動員捕捉「大舊衰」,亦同樣過份輕易束手就擒,零暴力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BFG入皇宮跟英女皇茶聚是亮點所在,好比一場「不拘小節對禮儀規條」的角力賽,明明大事當前,偏偏可以慢條斯理嘆茶食餅,最後由BFG自備至愛的綠色汽水發功圓場,多股不明綠氣突襲高貴皇宮,竟令我聯想當年凱悅酒店飲「綠寶」的汽水廣告。


        整體來說,只算不過不失,沒太大驚喜,兩小時片長不乏悶場位,劇情節奏可以濃縮一點就更好。

(原文刊於U Magazine@19/8/2016)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K歌正反兩面聽 : K灰曲滅


K灰曲滅

撰文:亞里安

        這個K灰曲滅的夕陽時代,一切咎由自取,K歌也有好壞,一首高水準流行曲也可登入K場待你獻唱,惟獨更多為KK又本末倒置的,蠶蝕樂壇攬炒陪葬。

        八十年代末,東瀛引入Karaoke熱潮,先殺盡上一代的歌廳酒廊,再促進本地「劏房式娛樂」新領域,日以繼夜唱不停,你扮阿倫我扮梅姐,人人如古巨基上身高喊「我真係好鍾意唱歌!」,熱唱公民歌星夢,一間間密室迴音谷工場,倒模生產多少沒靈魂的唱歌機器新力軍?

        一盤索K大業應運而生,連結電台力推原創風氣,開首尚算百花齊放,到K貨供不應求,最終殊途同歸,愈走愈歪,不是抄襲外國樂勢力,就是靠攏K市場為主導,孕育不成文的K歌規條:慢板情歌只得一種,Verse要鋼琴伴唱,Chorus3連音易記易唱,最尾一句一定要高音加假音,再稍作半秒停頓的假高潮,編曲夠煽動人心,然後,有一陣子又熱賣「密集式旋律」,挑戰一輪咀妙唱輪珠,甚麼好聲音好唱功,還不是一具賣藝機械人,傻的嗎?

        從此,年度頒獎禮盡是差不多的慢板K歌天下,首首鋼琴始動,個個企定定如泣如訴,悶足十幾廿年,歌者戀歌真心話,識聽必聽Side-Cut非主打,這些年的本地樂壇,就好似Deep Web一樣,大眾只聽表層,聽到悶悶不樂,是背後一群愚昧商人自欺欺人的一個大騙局,來到21世紀的今天,仍故步自封盲信最緊要好唱這套潛規則,如今連K場文化都沒落,索K大孽終於現眼報。

        千禧年過後,人人都是唱作人的新時代,又不是索K大的後遺症候群,承襲上世紀的濫情K歌基因,日染的病要等夜裡生,當下樂壇沒有新歌好唱不出為奇,聽一首等於聽十首是正常事,一味只求副歌搶耳,聽歌只聽副歌就夠了,手機鈴聲如是,試聽單曲如是,MV短打如是,即食文化的快閃愚樂,樂壇早已病入膏肓,兩年前一首《越難越愛》,前段Verse完全平庸乏魅,聽Live更無所適從,幾經辛苦才接到人人識跟住唱的副歌兩三句,這就是人氣大熱,更不濟,歌詞越填越大過天,是為歌者訪問易有話題性?還是大眾傳媒只懂「有詞共鳴」?十幾年前已有《越吻越傷心》,現在又來《越難越愛》,如此長期獨賣情歌,自取滅亡,死不足惜。

        KK不完,風水輪流轉,如今用家不愛唱K,卻反過來歌者接力唱,舊歌新唱靚聲天碟是救市奇觀,重唱別人的歌本是歌者出自內心的致敬行為,如今卻越來越公式化的K下去,同一處方以輕爵士配唱,追求原音真本色,不是人人合適,你有你Jazz,我有我唱,貌合神離,曲不稱身又如何,只需力銷靚聲錄音,列明外國印碟及24bit/96kHz全數碼,買碟聽歌者唱K已變成音響發燒友高檔玩意,想一想,其實我們好多年前已買票入場到紅館聽歌者現場唱K,君不見本地演唱會舞台上必備大量K歌式字幕電視屏幕?又是索K大孽另一成就貢獻。

(原文刊於JET Magazine issue 168 / August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