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當這地球沒有乜?


        2002M. Night Shyamalan《驚兆》(Signs) 指出這個世界有兩種人,第一組會視一切為感恩,多過純屬巧合,他們會找到兆頭證據,認定上天一直有人在眷顧他們;第二組則視之為純粹幸運,是一個開心的轉機;當世上有任何異事出現,第二組會認為是一趟50/50的狀況,好壞參半,心底裡卻深明無論如何,最終都得靠自己來克服面對,恐懼是少不免,然而,第一組則樂觀其成等待奇蹟發生,相信最後總有人幫他們度過,希望在明天。

        那麼,你自問是屬於哪一組?世事絕冇巧合又是否有可能?

        一個月前,以一百元買了兩張特價藍光碟,分別為《盜面專師》(The Double)及《心敵》(Enemy),然後一口氣連續觀賞,才發現兩套電影故事竟如雙胞胎,《盜》改編自俄羅斯小說家Fyoder Dostoyevsky 1846年《The Double》,《心》則是葡萄牙諾貝爾文學得主Jose Saramago 2002年的《The Double》,兩片則同屬2013年出品,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如今還要是兩套差不多一樣的電影同年上映,其實好有話題性,三年前未有機會在戲院直撃此事,現在卻無心插柳一次過有緣遇上,是巧合?原來這只是開始。

    《盜》導演Richard Ayoade前作《愛情潛水》(Submarine)已玩味非常,今回主角Jesse Eisenberg兩個只能活一個,每日重覆過活於一個如《1984》與《妙想天開》(Brazil) 混合體的未來國度,全世界當他隱形般看待的悲劇小人物,逐漸被另一個強勢的自己全面替代,繼續大玩獨特的美藝視聽之娛;《心》導演Denis Villeneuve前作《罪迷宮》(Prisoners)及近作《毒裁者》(Sicario)擅拍懸疑心理危機感,主角Jake Gyllenhaal視另一個自己為敵人,大學教授與茄哩啡之間的兩極衝突,形同達明一派《我有兩個》互動呈現。

        看完兩片後的第二天,受到《The Double》連環洗腦後,心血來潮又重看多一次《搏撃會》(Fight Club),這些年來,隨著人生閱歷,好多心頭好的電影,總是看多一次,共鳴更深一層,近年源自日本倡導的「斷捨離」生活態度,早於1999年《搏》已用較另類激進手法完美示範,男主角Edward Norton在片中從來沒名沒姓,長期失眠於一個沉睡鋼筋森林,大家都有一個Tyler Durden在整裝待發,只視乎幾時才會活現甦醒?

        然後,一星期後,在沒有看過原著的前題下,入戲院睇《當這地球沒有貓》,先來男主角佐藤健身患絕症,身邊出現另一個自己跟他玩「等價交換」延命遊戲,那一刻不禁自問:「吓!又係《The Double》橋段?有冇咁啱?」好戲在後頭,劇情發展到佐藤健相約前度於舊戲院一聚,正場放映的竟就是《搏擊會》,更巧妙是佐藤健跟Edward Norton一樣沒名沒姓的,世事真的絕冇巧合?怎料原來尚有下文…

        看完《當》又過多一星期後,終於有機會觀賞近期有美國神劇之稱的《Mr. Robot》,不用多說,男主角ElliotMr. Robot的微妙關係,又是22世紀版本《搏》延伸,那個FsocietyFight Club異曲同功,找來 Christian Slater飾演Mr. Robot,某程度上,可說是其2007年《He Was A Quiet Man》內自言自語的中年獨男Bob Maconel蛻變版,當時Bob已潛藏多少Tyler Durden共同基因,開場不久已準備一場辨公室槍撃事件外,亦不時幻想自己手持引爆器,將其工作的公司大樓完全炸毀,反建制思維跟Tyler DurdenMr. Robot無出其右。

        我相信如此不可思議的連串巧合,或是一個自我覺醒的啟示,佐藤健自問:「每一天重覆地過活是理所當然的嗎?」日常無常人之常,當這地球沒有乜?最後,一切皆空氣!

(此為修改版本,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6/8/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