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飛鳥俠》: 呀哈….我要飛往天上



  看著Michael Keaton自由飛翔於紐約大街時,心裡卻亮起了「呀哈.我要飛往天上」這一句,主角Riggan絕對沒有《天鳥》的樂天人生觀,戲中戲改編1981Raymond Carver同名小說《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電影片名副題為「愚昧竟是福」,只因人生苦短,更何況沒有愛的未來?

 《死亡三部曲》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alez擅拍灰調悲劇人生,《飛鳥俠》開場以「想在世上找到被愛的存在感」引言,接上Riggan對活在當下的怨嘆,直稱「這裡是一個爛世界,奇嗅如春袋」,你我有共鳴的話,亦意識到飛鳥俠本是一個多重代號的隱喻,早藏於大家心底卻不自知。

  對Michael Keaton來說,如果本片是他拍完《蝙蝠俠》的寫實反照,飛鳥俠是心魔化身,幻聽自毀一觸即發,時不與我是最具殺傷力的無形威脅,Riggan跟社交網絡絕緣,最終還得依靠網上瘋傳的被拍片段換來高度關注點撃率,現實是這樣殘酷。

  正如舞台劇跟荷里活大製作之間的兩極抗衡,真人演出跟CG特技,到底觀眾想睇好戲連場,抑或目不暇給亂打一通就值回票價,編導出奇不意拍了一場半分鐘仿《復仇者聯盟》之類街頭大戰玩自嘲,再透過Riggan大量抵死對白擺明反超級英雄片姿態,再回想片首Riggan懸浮打坐的一番話,那個奇嗅如春袋的爛世界是甚麼?心照不宣。

  Edward Norton飾演嗅寸百老匯好戲名人,明喻舞台才是真實人生,天台跟Riggan女兒Sam的「Truth or Dare」真情告白,跟Sam與老父連珠爆發的真情控訴,沒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生不就是「Truth or Dare」的連場好戲。

  導演繼續玩創拍攝手法,以一個主觀鏡頭直落到完場為概念,很活生生的實時臨場感,且不知不覺跳格時空,一戲呵成的匠心獨運,拍案叫絕;劇場內爵士鼓手Antonio Sanchez沿途鼓樂奉上,跟Riggan台前幕後混沌實況的咄咄逼人氛圍同步而生,場外卻用上悠揚古典曲目大反差,巧妙將局促與自由空間兩極立體化,試問有誰不曾活在自困與解脫的迷惘邊緣,視乎你背負的是飛鳥俠,還是天鳥?

  最後一槍真的打錯了鼻子嗎?如果是這樣又如何,其實Riggan應該早已命喪舞台上,醫院窗外化成飛鳥的留白,純屬台上臨別一刻的終償所願虛幻畫面,正如他以為有超能力本領的幻覺一樣。記得飛天落地後,那位的士司機追著Riggan收取車資嗎?

(此為修改加長版本 / 原文刊於U Magazine@29-1-2015)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Don't Listen Now



  睇《飛鳥俠》最大感觸是人生從來只有兩個抉擇,順流逆流,悉隨尊便,尤其時不與我之下, 就如主角Riggan拒絕網絡世界,最後仍逃不掉從突發點撃率得以重生的存在意識;視聽娛樂生存價值全面網上求,上期《Don’t Look Now》分享新世代有幾需要電視台,今期《Don’t Listen Now》延伸探究當下聽歌習慣有幾大不同。

  首先,想問一問,你記得對上完整聽過的唱片是哪一張?恐怕答案是完全沒印象的佔大多數,如此click音樂網絡時代,一click一聽再click再聽的秒殺式過耳雲煙,只聽序曲引子幾句即判斷一曲生死,人人都愈來愈懂珍惜光陰似的,聽歌也要等價交換,即食易聽易唱有共鳴有話題是首要條件,聽一首歌都如此計算,更莫論完整地聽一張唱片?

  本地樂壇不爭氣病態,又是自討沒趣的另一事實,好歌難求是借口,好歌定義是甚麼才是重點,難道年度頒獎禮「中獎就是好歌」?那首所謂全年大熱《越難越愛》就是好例子,未到副歌也認不出是哪一首,單憑副歌兩三句比較入耳的主旋律做洗腦賣點,其他verse段落完全談不上悅耳動聽,甚至根本平平無奇,如此K歌式只賣副歌手法,十幾廿年來從未變樣,歌者吳若希現場演唱更加無所遁形,所有verse部份都不太清楚聽真她在唱甚麼,直至副歌才忽然從沉睡中醒來般,如此好歌有好報,真的不感認同。

  情歌就是好歌?對不起,愛怪你,沒錯,年年頒獎禮差不多「中獎都是情歌」,所指又是這十幾廿年的情不變,當十首有九首得獎是慢板情歌,你只會愈聽愈有似曾相識的悶悶不樂,首首approach同出一轍,未到副歌也認不出是哪一首,比比皆是,一click前奏已知下一句如何接上,再click下一首以為mouse壞了重播一次,如此這般,聽一首等同聽一張唱片的大前題下,出碟有何意義?

  越愛越難是樂迷對本地樂壇的真心話才對,想到近期網上熱話:李逸朗哭腔唱《傻女》,舊曲新唱不是新鮮事,如果李逸朗一本正經順流跟風,玩爵士靚聲天碟錄音重新灌錄又如何?我會說李逸朗是破格地選用「方法演技」來重新演繹此曲,創新嘗試有膽識,卻弊在技巧配套未達水準,換來劣評迴響是必然,《傻女》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經典金曲之一,如今再細看林振強的一字一句,重新代入樂迷與當年本地樂壇之間的感懷身世,別有一番無言感觸:「我恨我共你是套,現已完場的好戲;重飾演某段美麗故事主人,飾演係舊年共尋夢的戀人…」

  至於李逸朗終極失控吶喊一段,注定嚇呆大眾來個措手不及,這種沒有被愛而失去存在感的自困壓抑,倒跟《飛鳥俠》Riggan殊途同歸,Riggan全心自編自導自演一齣冷門舞台劇,企圖挽回自我認定的存在價值,甚至對同行前途走入死胡同的自省反諷,李逸朗的吶喊跟「好聲音」的「鳩叫」本是同根生,明白嗎?

  Don’t Listen Now,好多年前坊間非官方民調已話你知,本地新生代愈來愈少聽本地樂壇,轉投台灣及K-Pop主流陣營,更有說就是有非法下載本地新歌,連click來下載的意慾都沒有,難得各大唱片公司仍從一而終抱怨非法下載影響生計,年年頒獎禮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欺欺人維穩俾面派對,只會愈走愈當局者迷的離地下去,新歌天天有,到底這個音樂世界有幾需要多一首新歌?如果這首新歌仍只是一盤生意的定期投注,還是算吧喇!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 27/1/2015)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是他也是你和我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主題是成長回憶,看著Mason仔大十八變,人人有共鳴,成人祭前12年身心建構之旅,外在判若兩人,內在半熟心智,錯盪於失而復得的迷宮陣圖,Mason獨特個性遊走文青與叛逆之間,企圖從大人世界觀尋覓何謂真我的意願,說到底,歲月不留人,愈早頓悟人生,才懂自求多福。

  Richard Linklater延伸《Before》三部曲對時間與感情的互動概念,變幻是永恆的真理,Mason身邊的人與物不斷隨日而變,單親媽媽遇人不淑,兩後父不歡而散,三度搬家的童年陰影,幸有如朋友的生父不時分憂指引,當他另結新家庭後,價值觀亦起變化,人是每刻在無情地變。

  正如片末向山行提到「Seize The Moment」的重點對白,全片166分鐘留住Mason 十二年不同階段的生活瑣事,好比我們從私日記追溯的往事片段一樣,短暫卻銘記於心,最後Mason回問:若然掉過來是時間捉緊著我們又如何?

  Mason母親忽然感懷身世一幕,說出人生的抉擇問題,做母親亦有自己理想,結婚生兒育女又離婚又再婚,供書教學子女出身後,下一步又是甚麼?Mason母親如此答是自己的葬禮,人生是否一定這樣系統式安排?

  一趟自駕之旅,Mason跟女友分享未來人工智能的科研看法,認為活在當下,人人都早已跟複製人沒分別,智能手機正在操縱及影響我們的思維生活模式。Richard Linklater繼續透過主角之間的分享對談,帶出值得反思的世界觀。

  全片以Mason父子情最觸動人心,一個會送你自製The BeatlesBlack AlbumCD賀生日的好爸爸,夫復何求?完場時,想到Mason大學畢業後,會否如《Into The Wild》的Alexander Supertramp同樣抗拒被文明荼毒,拿著相機投向大自然,告別世俗的凡此種種架鎖。

(原文刊於U Magazine @ 21/1/2015)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Don't Look Now



  今時今日,到底我們有幾需要電視台?以前電視撈飯已成集體回憶,平均收視每下愈況是不爭事實,從網絡見慣世情的新生代,怎能不對流水作業的悶蛋電視出品嫌棄不理,就連一起陪伴成長的中年群眾,早對一台獨大不思進取的電視霸權不感興趣,最後只剩沒多要求,且將電視節目如生活時鐘的家庭主婦老人家,慣性收視等同Inception一樣,還記得《家有喜事》關海山及李香琴兩老沒電視看即發癲的情節?

  上星期689發表新不如舊的「拖政」報告,竟提出輸入外地電影及音樂創作優才之計,行內行外誰不O咀唾罵,「香港歌影視沒有人才?」是可悲的大笑話,689從來離地不問民生,香港歌影視是愈來愈缺乏有遠見的財主,是欠缺本土投資者的財,人才一直多得是,港產片買少見少,轉型中港合拍片的三不像風氣,廣東歌唱少聽少,依靠假情假義爆肺X叫好聲音全面荼毒下一代,本地歌影視根本一路向北求生,還要掉過來輸入內地電影及音樂創作優才,傻的嗎?

  說回本地電視問題,亞視竟然幾年來可以沒有任何自家製作苟延殘喘已說不通,如今面臨倒閉關頭,廢府仍只當欠薪勞資糾紛看待,相反,香港電視卻有心冇力,打著提升本地電視劇集節目水準的誠意可嘉旗號,卻不獲689廢府發牌開台,這樣本末倒置的「拖政」表現,還膽敢跟我們說「香港歌影視沒有人才?」,倒不如說「香港政府沒有庸才」呀,笨!

  亞視危在旦夕,無線雪中送炭,低價收購人家儲藏多年的粵語長片倉底貨後,下一步,可能輪到亞視及前身RTV麗的電視劇集大賤賣,這令人想起七十年代佳視倒閉事件,實在好多人都想知道,到底哪些佳視劇集節目何去何從?印象中,只有由徐克導演、鄭裕玲主演的《金刀情俠》曾於當年的KPS金獅影音租帶出現過,好幾年前,TVB收費台亦曾播出另一套佳視長篇劇集《紅樓夢》。如果亞視出售他們的自家製作出品,不知又會如何重見天日?

  兩年前,亞視播一個全新數碼頻道13《歲月留聲》,觀感等同TVB收費頻道的經典台,專播七、八十年代經典舊劇集,開台先後有1978年電視劇《變色龍》、張國榮《甜甜廿四味》及《浣花洗劍錄》、陳秀雯《驟雨中的陽光》、黃霑/蔡瀾/倪匡《今夜不設防》及曾志偉/林敏聰《開心主流派》…等,後來還有《鱷魚淚》、《IQ成熟時》、《天蠶變》、《巨星》等RTV名劇,講真,這些才是我們一起成長的集體回憶,回看舊香港的好風光景致,加上當時仍用菲林拍攝下的不一樣觀感,回憶總是美好的,懷愐過去亦總常陶醉。

  個人而言,最期待必屬麥當雄及蕭若元二人合作的警匪片系列,好像《十大奇案》、《大家姐》、《大丈夫》…等,媲美當代警匪港產片的電影製作手法,尤以1975年首播的《十大奇案》系列,最難忘其中一集叫《霧夜飛屍》,講述由張美蓮飾演來港定居的日本妙齡少女,誤交由陸柱石飾演的變態狂魔,最後慘遭他從天台推落街上跌死,印象中,當年這些麥蕭二人組電視出品,套套都幾乎挑戰電視尺度,集暴力與色情於一身,無疑,當代兩台電視出品都極其破格創新,絕對今非昔比。

  Dont Look Now!可是不少港人對當下免費電視台的即時回應,何止Dont Watch,直情連Look都冇興趣之餘,其實亦同是1980年甘國亮監製的TVB劇集《執到寶》英文片名,近期剛重新推出數碼修復DVD版,堪稱是本地黑色處境單元喜劇的真經典,對白精警抵死,人物生動有趣,演員好戲連場,個個入型入格;時移世易,人人Dont Look Now!最終又有誰從亞視倉底執到寶呢?


(原版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 @20/1/2015)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亞里叭叭 : Boris Blank電‧回憶



   創作人倉底貨離不開兩種,不是被拒用,就是未埋尾,前者需待另結有緣人,後者則待再有靈感時,兩者同屬前途未卜,最終是如日俱增或封塵絕跡,天知曉?只想說,創作歲月紀錄成長私藏印證,2012Pet Shop Boys《Elysium》專輯的非主打單曲《Your Early Stuff》,Neil Tennant憑歌寄意:「好多樂評人及音樂雜誌總愛PSB新作不及期好,只不斷將我們舊作跟新作談論相比,難道PSB只得八十至九十年代作品是最好的!」

  實在,Your Early Stuff坐擁天生獨特的單純氣質,肯定是創作人最難以忘懷,單是那份不顧一切,想做就去做的率性心態,跟日後背負計算式無形枷鎖的心理包袱,已百分百截然不同。正如這位瑞士經典電子組合Yello的音樂創作靈魂人物Boris Blank,素來以完美主義見稱,自1979年出道至今,除了Yello的唱片出品外,從未以個人名義推出專輯,直至2014 年,終於破格送上首張名為《Electrified》個人合輯,全碟40曲盡是Boris 這些年從未曝光作品精選,不乏大量難得一聽的Early Stuff選曲。


  Boris 強調自己不愛單調化,認定凡事總有兩面平衡,如冷暖及黑白,這或跟他童年意外變成獨眼龍有關,而玩電音亦似是天賦才華,沒接受正統音樂訓練,自學成派的電音之旅,由購入第一部電子合成器ARP Odyssey始動,Boris表示當年就以它跟兩部卡式錄音機,嘗試最lo-fi式的tape-to-tape多軌道錄音創作,初嚐自擁一隊大樂隊合奏的官感滋味;《Electrified》只選輯其中3首來自七十年代的Boris最早期作品,雖則略嫌未夠喉,對Fans卻已大開耳界,好像1978年《Traum Blau》媲美當代科幻片配樂的太空進行曲,冷酷機械化的人聲演繹,又或同年《Young Dr. Kirk》的簡約原始analogue聲源構圖,到全碟最早期屬於1977年的《Granda Kiss》,很典型 space-ageambient實驗樂風,可是Boris電音根源的珍貴方塊。

  正如Yello老拍檔Dieter Meier所說,Boris似畫家多過作曲家,聽他的音樂創作就等同看他的畫作一樣,很隨心點綴的自成一家,盛滿意想不到的驚喜色彩,變化莫測如一朵玫瑰突變一隻小飛象般,Dieter更表示《Electrified》有不少作品活像沒有他主唱的Yello蒼海遺珠,這絕對有跡可尋,尤其八、九十年代Yello豐收期,聽到1981年《Sphere》歐陸迷幻新浪漫,又或1982年《Delta Boots》帶點funk味的synth-pop節奏,極有能是同期未發表的B-side倉底貨也有人相信吧!

  Boris坦言對七十年代Punk不感興趣,反而對差不多時期的英國Industrial Techno運動如Throbbing GristleThe Normal最有感覺,難怪Boris心目中至愛的電子單曲亦包括The NormalT.V.O.D.》,當然也少不了KraftwerkThe Model》,事實上,Yello的電音曲風滲入不少Latin元素,亦跟Kraftwerk扯上關係,Boris說:「《Showroom Dummies》及《Autobahn》本身亦潛藏Latin American節奏底蘊,Latin音樂從來都是我的秘密戀人!」

 《Electrified》首度翻閱Boris三十多年的音樂寶庫之餘,兩首21世紀全新創作亦與時並進,分別有2014年《Electrified》及2010年《The Time Tunnel》,前者如跟Karl Bartos互動的techno-pop玩味,後者形同1988年《The Race》變奏延伸,Yello迷肯定一聽如故;值得一提,《Electrified》的2CD+DVD特別版,內頁有好多Boris對自己心愛的電子樂器分享圖文並載,同時,他亦於去年為iTunes合作研發一個名為《Yellofier》的apps,新舊電音迷不妨下載試玩,一起重拾及建構自己的電音early stuff情意結。

(原版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 @13/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