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Giorgio Moroder 返老還24 (上)



        兩年前,多得Daft PunkGiorgio Moroder 度身訂造致敬合作一曲《Giorgio By Moroder 》,換來喜出望外的好評迴響,一眾新知舊雨的電音迷,重新回味認識這位七十年代Disco之父非凡魅力之同時,亦激發起老人家去年想出《74 Is The New 24》的回歸樂壇概念,適值2015年是Moroder出道五十年,結果今年616日,終於推出距上張1985年《Innovisions》後,闊別30年的全新專輯《Déjà vu》。

        總覺得Giorgio就等同是大師級的名字象徵,時裝界有Giorgio Armani,音樂界有Giorgio Moroder,出生自意大利,成長於德國柏林的 Moroder,早於1966年開始踏足音樂圈,當時以Giorgio 之名推出不少細碟,偏重英式流行搖擺樂風,跟The BeatlesBee Gees等同出一轍,這批Moroder 最早期的珍貴作品,亦於2013年首度結集成一套2CD的《Schlagermoroder : Volume 1, 1966-1975》,以1975年為分界點,只因當年Moroder首度嘗試轉玩電音新風格,《Einzelganger》正是一張充滿實驗味的純電音專輯之餘,更與Donna Summer正式開展合作關係,代表作《Love To Love You》加上1976Moroder的《Knights In White Satin》專輯,就此成功建構Moroder簽名標誌的自家Disco Sound

        說回自己初認知 Giorgio Moroder的回憶,那些Radio好知己的Billboard流行榜日子,聽著一首又一首Donna Summer大熱,仍不知道Moroder是何許人,直至1978年《午夜快車》電影上映時,才第一次知道Giorgio Moroder之名,只因當時爸爸帶我看完電影後想買OST,連逛多間唱片店卻全告售罄,記憶猶新;然後,那個「焚機」好時代,所住的屋邨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接二連三在搶播主題音樂《Chase》, 全曲長達8分多鐘絕無冷場,沿途維持穩定的4拍4電子節奏,正所謂低音夠「行」,主音夠「搶」,何況是黑膠年代的原音魅力,層層疊Flanger效果的迷離Syn-Pad襯托推進下,也成就自己初接觸的電音根源所在。

        其實,如今聽回Knights In White Satin》,自會找到好多Moroder經典的基因元素,好像由Knights In White Satin》及《In The Middle Of The Knight》組成的三曲部,根本就是《Chase》的雛形原版,低音節奏一式一樣,只是 Disco Funk變奏不同,《Oh LAmour》及《I Wanna Funk With You Tonite》則更是Donna SummerDisco同系產物。1977年《From Here To Eternity》更見証何解Daft Punk要專程向大師致敬,全碟以Non-stop曲連曲形式一氣呵成已夠前衛,《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ove》、《Im Left, Youre Right, Shes Gone》及《Too Hot To Handle》的電腦人聲VocoderFunky電音舞曲配合,不難找到Daft Punk深受影響的薰陶源頭;另外, 1979年《E=Mc2》唱片封面,除不由自主覺得Moroder跟畢雷諾士形同兩兄弟相似外,同名主題曲亦似跟YMOKraftwerk作隔空互通的連線聯想。

        無疑,19751985Moroder最盛產的黃金十年,流行電音跟電影配樂兩邊共同玩創新潮流,一個人人爭相合作的人氣品牌,先後為Japan樂隊合作《Life In Tokyo》,又與Human League主音歌手Phil Oakey合作,還有BlondieFreddie Mercury、David Bowie、Berlin…等樂壇猛將,每一首合作均擦出耳目一新的火花;自《午夜快車》奪得金像配樂亦引來荷里活垂青,如《美國舞男》、《豹妹》、《勁舞》、《疤面煞星》、《壯志凌雲》…等八十年代賣座經典,透過Moroder自此一家的原創獨門配方,利用煽動情緒的電音層次循序推進,引發更扣人心絃的觀感張力,跟一般傳統純管絃樂編奏的配樂模式,帶來革命性的破格先河。(待續)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6/6/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