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我看電影節


  
  首先,想問問大家:到底你有幾耐冇入戲院睇戲?


  農曆新年期間,可能尚多了一些稀客入戲院睇垃圾賀歲片,平時又如何?只知道時代不同了,當大家可以習以為常,從手機只得5吋多顯示屏上追劇睇戲,已不在乎任何細節可言,更莫論有多認真對待一套電影,看幾分鐘不合心意就轉畫,中途隨時同步check e-mailWhatsApp甚或高談闊論又得,如此陋習日積月累之下,難怪入戲院被困兩小時睇足全場是不尋常事,君不見近十多年的戲院觀影體驗,總不時遇上這些「不耐煩」的手機症候群,邊睇戲邊玩手機,劇情少少悶都容不下,隨即陋習盡顯,造成缺德滋擾屬等閒事。

  個人而言,入戲院看電影是一件樂事,整個睇戲過程由選片開始,到選戲院選場次再選座位,既主動又被動,因應不同戲院設計特色,不同地區不同感覺,有街坊親民,也有華麗高雅,仍是大戲院時代的那些年,香港尚存大量一座座獨立戲院建築物,由戲院大堂等入場,再到入座後等開場,大銀幕前仍有紅絨布幕高高掛上的開幕儀式,然後先看預告片及廣告,最後到正畫終於放映,沿途本身就是一件事,全場幾百人齊哭齊笑齊尖呼狂叫,如此難得的集體觀影體驗,夫復何求?

  時移世易,這小島任何問題都是土地問題,戲院買少見少,未有劏房前,劏院已成習慣,迷你戲院分布差不多的商場斬件上,如今睇戲好比重陽登高,九成位置偏高且遠,絕對有心想你順便逛商場似的,搞到準時到達商場,卻仍依然遲到入場,感同身受,比比皆是,正如上星期拿到「第4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手冊時的自發心聲,今年又要追趕跑跳碰多少場次?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私藏回憶,總離不開天雨潮濕的不景氣氛圍,可是一幕又一幕汗流浹背的趕場辛酸史,以前總期待他日可會改在冬天舉行,今年幾十年一遇的寒流襲港天氣反常走勢下,或許有望變得不一樣又如何,畢竟心態也不可同日而喻,身邊不少朋友對電影節一年比一年冷淡對待,主因是買了票沒有看的情況隨年愈增,每年總剩餘一大疊原封不動的戲票留為紀念,另外,選片愈來愈多正場搜畫,也用不著趕著看。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人愈大,責任也愈加重,既要返工又要聽歌睇戲,有些要陪另一半,或已成家立室,試問尚剩多少閒情逸緻,電影節一日走幾場的輕狂歲月,還是留給新一代文青獨享吧。

  沒錯,回看廿幾年前睇電影節是興奮莫名,節目手冊上選片選日期選場次時,最傷腦筋就是同日連場時間分布,尤其遊走於尖沙咀與中環或灣仔之間的星光足跡,天星小輪穿梭兩邊走,忙過不亦樂乎之餘,搞到睇戲都可以睇到好有非凡滿足感,是絕對過癮的難忘回憶。

  去年電影節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睇《義薄雲天》修復足本版,總算重拾一點點昔日大戲院時代的懷舊情意結,劇院內的迴音聲效令我想起當年利舞台的獨特空間感,亦是以前好多大戲院的集體回憶之一,跟時下數碼化的戲院音響系統是兩回事;說回今屆修復經典系列,再有羅拔迪尼路另一代表作《盜亦有道》25週年全新數碼修復版本,《花樣的年華:澤東25》是王家衛影迷焦點所在,《愛神:手》60分鐘加長版、《一代宗師》3D版香港首映及325日座談會外,名導駕到有日本鬼才園子溫及黑澤清,值得留意,還有本地資深電影攝影師木星的攝影展,其他選片推介有《早死早投胎之地獄搖滾篇》、《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魚男突變》、《怪物達人逐個捉》、《超時空出貓》、《火》、《耳語星球》、《千年血》、《兩個殺手真心膠》…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3/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