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Camouflage 三十而灰




  聽電音,聽德國的,由Kraftwerk殿堂級Techno-pop元祖始動,先影響到日本的Yellow Magic Orchestra,後到英國的Depeche Mode反攻德國市場稱霸稱王之間,1983年的德國亦誕生一隊3人電子組合Camouflage,名字取材自YMO同名單曲,風格承襲DMsynth-pop基因,3位成員包括主音歌手Marcus Meyn 、創作靈魂Heiko Maile及鍵琴手Oliver KreyssigHeiko家居地下室的Boys Factory自家錄音室起步,不經意又觸電32年。


  2013年是Camouflage出道三十周年,去年2 月唱片公司特別推出兩款黑白精選作為紀念,黑色限量版是一套名為《The Box 1983-201310 CD Boxset,全球限產一千套迅速售罄,目前炒賣價約4千多港元,其中包括首度重新發行的7張專輯Remastered版本,全線靚聲再重現,再有兩張LiveDemo精選外,最珍貴仍是1992Marcus Heiko的二人即興組合Areu Areu的同名EP,絕版多年,終於得以重新面世,碟內他倆分別 改編了The BeatlesDay Tripper》、Fad GadgetRickys Hand》、Heaven 17Im Your Money》、DMTora! Tora! Tora!》及The CureCold》,至於白色的《The Singles》同樣好評如潮。


  三十而立,2015Camouflage正式全面回歸,剛推出的第8張全新專輯《Greyscale》,原來距上張《Relocated》已有9年之久,三十年電音回憶,以八十年代的Camouflage最令人回味,88年《Voices & Images》及89年《Methods Of Silence》是Synth-pop出色代表作,九十年代Oliver離隊起變化,Camouflage愈走愈迷失兼創作乏力,91年《Meanwhile》企圖Band Sound找出路不果、93年《Bodega Bohemia》回電不足、95年《Spice Crackers》試探潮興電音跳舞曲風敗興而返。


  直至2003Oliver歸隊重整鼓旗,《Sensor》展示出成熟隱重的Camouflage新一章之同時,不得不承認DM從來都是Camouflage創作上的靈丹妙藥,所指並非是抄襲,而是Heiko經常汲取大量DM簽名式編曲結構紋理,再巧妙轉化成為Camouflage自家風格,尤其Heiko於採聲方面不時用上很DM同系聲源,加上Marcus演繹上不自覺流露受Dave Gahan的薰陶唱腔,《Sensor》整體可是集結DMViolator》、《Ultra》及《Exciter》時期電音成分而成。


  無疑,《Sensor》及《Relocated》兩碟明顯發現Camouflage於主旋律創作及編曲如何落足心機,首首動聽又不落俗套,今回《Greyscale》同樣狀態大勇,細碟《Shine》早已先聲奪人,開首鏗鏘爽朗的TR-808鼓機節奏引子, Marcus首句「This is the story, we should shout out loud.」佈局引人入勝,Camouflage要跟大家說一個「The World We Live In」故事,活在一個滿罩密雲霧氣,完全看不清前景的當下,一切都只剩重覆不斷的灰調。

  Heiko將其近年電影配樂風格貫穿始終,《In The Cloud》及《Still》兩首中板Ballad電影感十足,前者玩電話聲效舖排演變,後者如Martin Gore式低調悲歌變奏,絃樂鋼琴跟電音微妙互動,《End Of Words》循序漸進的氛圍張力,中段引入兒童合唱團是新突破,《Misery》是全碟唯一up-tempo之作,很八十回歸的synth-pop節奏,且滲出少許A-ha餘韻,3首純音樂《Greyscale》《Light Grey》及《Dark Grey》傳遞不一樣的深淺灰,前者仍似受DMExciter》時期感冒未清,中者玩迷離ambient,後者則是soundtrack化短篇小品。

  總言之,《Greyscale》是Camouflage另一張叫人滿意的精采代表作,也肯定成為筆者本年度十大至愛唱片之一,正如多年前已如此形容過,個人認為,如果DM是可口可樂,Camouflage就是百事可樂。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0/3/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