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影音通屋奇應院



   曾幾何時,香港以福地自豪見稱,今時今日,家住香港,自求也未必得福,人心被迫瘋就天天有,85呎劏房劏上,月租要4千多,棲身之地已貼近葬身之地。

  早前,回家目睹一宗民生實況劇:兩女一男衣著光鮮的地產人,好偽善包圍一位老婆婆不斷遊說賣樓事宜,聽到婆婆不情不願重覆說了兩次:「賣咗叫我住響邊喎?」地產男即說:「婆婆,而家係賣樓好時機,香港人樓換樓,係好普遍㗎咋!」然後他們一直伴隨婆婆邊走邊死纏爛打下去,當時只替婆婆心感無奈,好明顯,婆婆根本不想賣樓,試問一般老人家住慣住熟同一地區數十載,身心都怕花時間從頭認識新環境而負荷不來,政府跟地產商如是,總要如此自私無良地誘騙他們變相強行「迫遷」。

  記得廿幾年前,適逢剛開始自居生活,對日本「部屋」專集書本別感興趣,「部屋」兩個字亦在港流行起來,書內滿載最典型的二、三百呎獨立「部屋」,空間大同小異,內容卻大開眼界,活出個性為重點,儲物成習跟港人同感有共鳴,由七十年代聽黑膠唱片卡式帶接觸流行音樂,八十年代睇VHS影帶發掘海外電影文化,再到九十年代演變進階CD/LD/VCD/DVD數碼影音年代,甚至二千年後加入的Blu-ray及各式其式CD新產品,還有數不清的影音收藏品,包括雜誌、特集、海報、宣傳紀念品、玩具…等,名副其實,我們都各自建設不同的「影音通屋奇應院」,旁觀者又偏誤判院長是傻的。

  影音通屋絕非傻事,起碼是眾院長人生的私藏精神寄托,能夠找到自己一生中最愛的嗜好,已比其他人有福了,當別人只能從舊相片企圖尋回自己往事歷史,你卻可以憑藉這些影音藏品立體重塑歷久常新的成長回憶,Back To Where I Belong,音樂世界何其大,上世紀全球有好多由前人打造的美好音樂,尚待大家追尋探索再回味,自己一直認定「未聽過的歌就是新歌」,更何況好歌不分新舊,愛音樂的人一輩子的終身樂事,所謂奇應就是這樣吧!

  今期有感而發,純粹源自近年所見跟唱片市場有關的反常現象,首先,黑膠唱片的所謂回歸熱潮,唱片公司真如雨後春筍愈出愈多復刻黑膠之外,亦同時令二手黑膠市道浮現重生曙光,如果你有到深水埗尋膠習慣,必留意近年二手黑膠生意如何盛況再燃,好像位於西九龍中心對面的一間二手唱片舖頭仔,經常人山人海,買碟者眾,敢說比好多現存只賣新碟的唱片店暢旺幾倍,觀感形同回到七、八十年代全盛時期迴光返照,其一是此店為絕無僅有的地舖,其二是主銷仍屬七、八十年代的黑膠唱片,難怪深水埗鴨寮街一帶確有「回到未來」的時空交錯親切感。

  另外,網購CD黑膠成大勢所趨,無論二手黑膠社群或官方網站獨家限量版,甚至不同影音網站,ClickClick消費已成習慣,久而久之,各大「影音通屋奇應院」儲藏量繼續如日俱增,跟好多本地唱片店入貨款式愈賣少見少剛成正比,當新生代面對前途未卜,聽歌睇戲再沒根可尋的不景氣下,真正的影音消費者層,似乎仍只可交由各院長支援延伸,新碟新Band天天有,認真追聽又好聽的究竟有多少,大家心中有數,尤其新即如舊的同系概念,所謂喜歡的新名字,說到底,九成源自他們只是重新演繹陪伴我們成長的音樂基因再變種而已。

  或許,先天下之憂而憂,任你再有幾多倉底存量玩復刻,各大唱片公司遲早總有山窮水盡一天,最後可能一切只剩回數碼化,絕版實物全寄存各家各戶的「影音通屋奇應院」又如何,到時大家都已七老八十,又有另一班地產人向你打主意,你可能同樣回問:「賣咗叫我住響邊喎?」

(原版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 @23/12/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