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先敬羅衣亦敬樂



  常言道:「先敬羅衣後敬人」,也有云:「時裝嘅嘢,你識條鐵咩?」,到底你是屬意前者或後者?這個問題,可能先要問問自己,究竟衫係為著俾人睇,抑或跟隨自己喜好就是了?自古以來,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聽聽埋埋,潛意默化,回到基本,我們由出生到離世,又不是赤條條而來,化灰燼而去,外表只是包裝,內在才是靈魂,弊在現世太多本末倒置,尤其是中國人,面子大過天,只求門面落重本,內涵空洞零投資,普世價值失衡淪亡,比比皆是。

  早前,本地揭發多宗外匯投資基金騙案,幕後集團被網上起底發現全屬一些「搵快錢」的年青新生代,個個西裝骨骨身光頸靚,派頭盡顯如富豪才俊,沒錯,不知由何時開始,香港地全面鼓吹一種崇尚高檔次奢華生活品味,甚麼新樓都稱豪宅,甚麼食肆都要米芝蓮,甚麼節目都推銷華麗,甚麼劇集都是豪門怨,甚麼消費都有尊貴獨享,甚麼宣傳都借名人效應,久而久之,病入膏肓,歪風助長貪慕虛榮的物質崇拜主義,人人都以才俊配佳人有車有樓為成就目標,果真十八銅人,18歲就銅臭過人之流,隨街可見,你看大學講座都邀所謂投資達人跟大學生講金融買賣商機,這個拜金城市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先敬羅衣後敬人,也是1980年許冠傑《念奴嬌》專輯內的同名歌曲,當時歌詞已如此一針見血,洞悉世情:「如果識著衫,泥鯭充正斑,做嘢亨通包冇話難;只要著得好款開聲屋到震,有冇現款冇人問。」回看這群基金騙案集團的新生代,完全看準中國人濫於充數的門面功夫陋習,泥鯭充正斑就呃人易過乜,講真,活在當下,你仍相信打呔穿西裝就代表斯文有誠這一套嗎?更莫論是打煲呔的,君不見好多初生之襩西裝友,總是細佬扮大人似去飲喜酒多過返工,衣不稱身到根本托不起件老西,這班犯罪之徒也不例外。

  這令我想起去年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皮下之慌》,當時我的影評曾這樣形容:「連外星人也懂找女神人皮的重要性,以貌取人,源自這個藍星球體系都市人的不變定律,你看如果換轉是一副醜陋人皮,外星人早就要食穀種!」查實我們活在如此混沌末世,群魔亂舞妖言惑眾之下,人人多少都有不一樣的皮下之慌,那是由現實的失衡普世價值觀迫壓出來的不安感;再早一點,2011年艾慕杜華《我的華麗皮囊》,謎一樣愛的膚換,正如英文原名「皮層下活著的我」,大家平時有否思考過這條關於真我的問題?當我的皮囊變成華麗,還需更美麗的一夥心靈,心中富有,再不用依附先敬羅衣後敬人,這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因為到時你就是你,Be Cool, Be Proud, Be Yourself是這樣!

  個人而言,「時裝嘅嘢,真係識條鐵咩?」自問對時裝潮流從沒敏感觸覺,近十年來,甚至對衣著追求一切從簡,獨沽一味只穿自己喜愛的圖案Tee,不論是Band TeeMovie Tee,總之上身永遠一件Tee就行,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沉悶乏味,件件都是差不多的黑色Tee,懶理你是天天不同圖案,又不是一件Tee,當然,對很多愛Tee同路人來說,我們就是喜歡將自己喜愛的音樂電影文化穿上身,每個圖案都可是一種個人生活品味取態的認同象徵,明白的,自會懂得欣賞,也不需太多解釋。

  先敬羅衣亦敬樂,絕對是今次Keep On Spinning音樂分享主題「音樂 x 時裝」的中心思想,資深傳媒人梁兆輝跟大家暢談七十年代Glam RockPunk到八十年代新浪漫的音樂時裝Icon重要影響力,獨立唱作人黃靖則分享60s The Mods及Ska與其音樂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流行歌手林奕匡亦從本地樂壇新生代角度前瞻音樂與時裝的未來變化所在之餘,同時,我們也會回看八十年代本地唱片公司跟當代時裝品牌合作的雜錦成果。今個周末,穿上你喜歡的衣服,一起到來灣仔Popplay先敬羅衣亦敬樂,到時見!

Keep On Spinning
「音樂 x 時裝」音樂分享會
17/10   4-6pm
免費入場
POPPLAY by sport b.
灣仔聖佛蘭士街4-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0530647281670/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3/10/2015)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人肉售票處



  近期娜姐演唱會搶票熱,又再引出點解咁難買到演唱會門票問題,也想跟大家重溫以下這篇2006年的舊文,是一票難求,抑或尋票人球?

  說到搶購演唱會門票,人人都想買得到,可是,人人都不易買得到是正常事,因為就算你肯排通宵都未必買得到!然後,大家又同時可於電台內聽到各大DJ們大訴訂票的興奮心情,有說訂了幾萬元門票,有說分票分到頭都大埋,有說接聽親朋戚友來電都聽過不停,結果,終於明白大眾點解買唔到飛,因為大家都搵錯咗售票處,真正的
票處原來並非通利琴行,又或城市售票快達網,而是要跟內部認購有關的各個單位人員接洽。

  其實,即是電影《我和茱茱有個約會》主角一樣,今時今日,你想買到演唱會門票,最緊要建立閣下的「6層人際網絡關係圖」,最終目的地是跟娛樂圈有關係的台前幕後人士,然後,就會出現「藤瓜連線圖」,所以,各大DJ便成為主要目標,難怪有人會大吐苦水說:「呢個今日打電話嚟要4, 第日果個又要4張,每日都有人來電訂票,最後搞到唔記得邊個打邊個」然後,又有說:「好多好久不見嘅朋友都突然來電」;不過,試問普通平民百姓一族,從收音機聽到以上高談闊論的內容,心情又會怎樣呢?

  回想八十年代的本地演唱會文化,同樣有預售訂票,不同是製作單位方面會印製一些訂票表格,好讓大家一早訂得較好位置,然後才到正式公開發售,當然,內部認購是必然出現的,不過,大家印象中通利售票處的紅館座位圖表,肯定不似現時那樣剩回那麼少位置選擇的,尤其那些內部認購的黑色範圍,現在真的佔有8成之多,又不設預售訂票,就是有預購,又是指定信用卡用戶及贊助商戶,要先行作消費指定動作後才有機會預購,想睇一場演唱會真的難過登天。

  再者,每年由電台跟不同信用卡及贊助商戶合辦的演唱會,又是有錢都未必睇到,分分鐘要你先用信用卡碌到幾萬分先可換到兩張,表面上助長本地消費,配合政府經濟政策,實則主攻年青一族成為信用卡奴隸,加入不斷申請新卡的雪球遊戲,為捧偶像不惜一切。

  更得意的,近年又有不少於紅館舉辦的演唱會,人人都似乎習慣一種「好難買飛」心理前設,明明通利琴行還有好多門票,大家總認定已沒有票賣,甚至沒有親身去售票處查看求證,就早誤判一定「好難買飛」而放棄購票,結果,演出當晚只有七成或以下入座率,老友,那些吉位本來預咗你,看來,本地深入民心的內部認購壞印象,有時亦有適得其反,自食其果之時。

(原文刊於AV Magazine@1/8/2006)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火星任務》: 麥迪文火星任舞



  近年荷李活主催科學歷險題材,有根有據,不再一味科幻掛帥,全面似為NASA護航代言,《火星任務》上映跟NASA發布火星有液態水同步成功造勢,英文原名《The Martian》是火星人,沒有出現《Mars Attacks》大腦火星人,只有麥迪文獨留火星自救待救的劇情推進下,是否隱藏火星本是地球人的家鄉密碼?那句Bring Him Home極具雙重意義。

  當《雷霆救兵》的Ryan遇上《星際啟示錄》的Dr. Mann後,美國再度總動員救救麥迪文,今次Mark Watney勝在夠自信有腦有學識,比《Moon》同樣獨留異星的Sam Bell好命得多,由自力耕種延生,   到積極尋找聯絡地球方法,完全跟天時地利人和反向對著幹,沿途大量專業科學理據不易明解,只知火星要製造生命體不是沒可能,更何況對適合人類居住的移民假定。

  問題是從火星第一日開始,Mark天生永不氣餒的積極個性,全程配套七十年代Disco名曲,由《Hot Stuff》、《Dont Leave Me This Way》、《Waterloo》到《I Will Survive》首首悉心對號入座,輕鬆玩味蓋過危機意識,大團圓結局在所難免,中國太陽神忽然出手相助的劇變事件是壞口味,觀眾目撃銀幕上為航天喝采的出奇不意反應,絕不比旺角球場聽國歌的激活細胞抗體弱。

 《火》是很不一樣的烈尼史葛作品,甚至一反其以往暗黑科幻風格,整體雖仍是好看而不失娛樂性,但掛上烈尼史葛之名就衣不稱身,跟Tom Hanks《劫後重生》人定勝天同出一轍的主旨,交由Ron Howard 執導也可以吧!

  論火星啟示命題,2000Brian De Palma《火星任務》來得更名副其實,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之餘,拍出非一般詩意人情味,同樣有拯救任務,亦有比Mark更早的火星獨居者Don,結局呈現的浩瀚蒼穹,生命尋根如何無極限的探索寓意,比《火》傳遞更多思考空間,不妨找來一看。

(原文刊於U Magazine@9-10-2015)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煙雨殘花燒不盡



  十月一日傍晚,灣仔行人天橋上,正步行回家之際,忽然有一名自由行女士用普通話向我查問:「煙花表演是否這一邊?」經此一問,我才記起原來是夜又有煙花亂港,心想有甚麼好看?最後只冷漠地向前方一指回應,這位自由行女士卻心如鹿撞般興奮地向前跑去,好比K-Pop迷追捧偶像一樣,到底煙花有甚麼吸引力?尤其是香港的所謂煙花匯演,個人而言,只是煙雨殘花燒不盡,一年Loop過一年的「柒」事,很抱歉,不得不用上「柒」這個最直接最貼切之形容詞,請見諒。

  由新聞發布開始,已經「柒」到無論,每年例必事先張揚是次煙花款式有幾咁特別,有甚麼圖案到時會於維港上空出現,不是心心花花,就是不同數字,甚至扮似中文字之類,總之以好意頭象徵為主,單看這些預想圖已夠低智,完全小學雞構圖質素不特止,整個概念根本嚴重反智,如此花人力物力將煙花拼出一些指定圖案,每年在維港上空燒你十幾廿分鐘,就以為等同粉飾太平,心安理得,贊助商是燒銀紙,抑或為港燒衣紙祈福?

  然後,電視現場直播繼續「柒」下去,大台主持例必盛裝出席,以維港無敵大背景,坐在一個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台上,跟你追擊每一枚煙花的旁述解讀,沒錯,他們一般都要照稿介紹煙花名稱、配樂資料、圖案組合、構圖意思…諸如此類,有時再加一些自己觀感,來來去去不是圖案好像真,就是寓意好有心思,又或呢首音樂好有氣氛…等,如果要數世上最無謂的現場旁述,本地煙花直播肯定名列前茅,聽著他們硬生生旁述這些瞬間即逝的煙花,是多麼的劃蛇添足,好比跟你同場考眼力驗腦袋一樣,你睇到睇唔到甚麼圖案,你估到估唔到寓意甚麼?傻的嗎?

  提到煙花配曲又是悶蛋之選,一切要從正能量出發,愛與和平為首任,新年播恭喜你,國慶就播國歌,你睇今年晚會都有小女孩高八度扯哂筋獻唱《You Raise Me Up》,舉手投足跟北韓同聲同戲,嘩!這就是國教成果,我們的下一代多得國共如此「You Raise Me Up」,起來用我們未來的血肉建新長城吧!

  是夜煙花最可笑是竟敢選用John LennonImagine》一曲,主持旁述解說今年是甚麼抗戰勝利七十年,借此曲向全世界宣揚和平之意,此時此刻,卻只感到這是對John LennonImagine》一種侮辱,689沒說錯,真是榮辱與共,原曲本是榮譽金曲,卻慘被「辱與共」,侮辱的辱,共黨的共,有關方面到底有幾了解《Imagine》原意何在?試問,一個長期漠視人權的中共政黨,竟還好意思學人憑曲寄意講《Imagine》的大同世界觀?更莫論在煙花亂放下,被濫用襯托浮華假象,何止不淪不類,簡直不知所謂。現場煙花「呯」過不停,主持旁述廢話停不了,選曲求其亂配一通,成件事九唔搭八,得個嘈字收場。

  幾年前,早於一篇「慌‧大同」文章寫過以下感想:「John Lennon名曲《Imagine》,好多人都聽過唱過,尤其成為慈善籌款晚會指定金曲,深受所謂「德高望重」上流名媛及社會知名人士.....等爭相粉墨獻唱,諷刺是他們情深款款展示「歌喉」之同時,究竟又有幾多真正有消化領會曲中「人人天生本大同」之意,而並非淪為霸權大制度下,既得最大利益者迫壓出來的「假大同」群組,有幾多真的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又要幾多窮富翁大作戰才可以做到 No Need For Greed And Hunger John Lennon 早有答案:"I Wonder If You Can!"」

  煙花過後,維港上空留下一大舊烏雲蓋天,畫面所見是一條粗粗的灰黑煙橫越整個灣仔到中上環一帶,活像《Lost》神出鬼沒的邪惡黑煙,你知道煙花的空氣污染問題有多嚴重?你知道15分鐘的煙花內藏二噁英排放量又有多少?二噁英是致癌物,你應該知道吧。

  1987年鍾鎮濤《煙花》歌詞是這樣:「煙花一般的戀愛,有燦爛沒有未來」,最後警告:以後每年現場重播投射畫面算了,當為港人做番件好事吧喇!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6/10/2015)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心蹤罪》: 罪憑誰來定錯對



  你記得自己7歲的童年往事嗎?更何況是家門不幸的滅門滲案,逃過一劫的倖存者莉比,卻認定兇手是其15歲的大哥班恩,懸疑小說家Gillian Flynn《心蹤罪》延續《失蹤罪》層層疊的敍事手法,以追尋耐人尋味的懸案真相過程,揭露另一個不平凡女子的沉淪心結,個人對《心》的觀後感 : 罪憑誰來定錯對。

  基本上,全片幾乎所有角色及線索都跟金錢瓜葛有關,莉比生於一個問題家庭,爸爸抱妻棄子嗜賭成性,媽媽終日為財困煩惱,到莉比長期依賴慈善捐款度日,深居簡出逃避群眾,直至陷入結据,為生計接受訪問,逼於無奈才要面對現實,正如她從一堆混亂雜物逐件移開,不情不願重開封閉已久的私人房間一樣,回到我心深處最暗黑的一片陌生地。

  以童年過去與現在進行平衡互動,又再是你以為是事實的全部,實則只是表層掩護的道理,如砌圖板塊缺一不可的同步拼貼,法國導演Gilles Paquet-Brenner只算合格有餘,勝在原著結構穩固,卻未拍出更升華的懾人層次感,單是莉比心路歷程的變化描述,只靠自述旁白流於表面,尚幸Charlize Theron個人魅力彌補不足。

  莉比與班恩一段兄妹情誼,由幾次不同探監形式打破多年隔壁,到班恩一句:「其實你跟我同樣被囚禁至今!」盡在不言中,班恩年少迷惑於八十年代的邪教信仰,追聽重金屬樂隊MisfitsSlayer,誤交損友闖大禍,28年後人事幾番新,班恩迷上莎士比亞,當年邪教友伴轉信上帝,今日打倒昨天,莉比與班恩亦不例外,心蹤罪跡原是真實謊言的孽。

  延伸《失》對大眾傳媒的冷嘲熱諷,自發組織「兇殺社」向莉比針鋒相對的埋身追問,好比是一面鏡,並帶出莉比是否騙子的試探反應,換轉是香港,莉比早已被定斷為廢中青也說不定,搵鬼可憐你!

(原文刊於U Magazine@2/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