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大戲院時代 (1) : 銅鑼灣篇



   從來都覺得入戲院看電影是一件樂事,很享受整個睇戲過程,打從選片開始,到選戲院選場次,然後再選座位,都是好玩有趣,因為每間戲院都有它的特色,跟酒樓一樣,不同地區都有不同感覺,有街坊式亦有豪華型,當然,等入場之前在戲院大堂留連,再到入座後等開場,看預告片及廣告,最後到正畫終於放映,全場幾百人一齊又哭又笑,或尖呼狂叫,實在夫復何求?不過,21世紀的戲院文化已完全改變,迷你戲院應運而生,感覺卻跟昔日大戲院時代完全是兩碼子之事。

  其實,自從電影VCD/DVD/BD市場大步走,令家庭影院成為新世代潮流,再加上盜版及非法下載問題,電影院生意今非昔比,一間又一間大戲院拆卸或改建,同樣未見起色,好像重新營業的紐約及利舞台,最終都捱不住離場;對傳統舊戲院的最後回憶,要算是中環皇后戲院,就是後來重新裝修只留下超等部份繼續經營的晚年歲月,總算仍保留點點舊戲院時代的遺跡,如果你早幾年前,還有幸去過皇后戲院睇戲,必發現它仍是以傳統手寫劃票形式,當全城電腦化之時,這些手寫戲票可是絕無僅有的懷舊戲院特產,至於那些可以移動的舊式戲院座椅,也是以前不少大戲院指定的設計,頗有金屬味,背部彎彎的緊貼身體,非常別緻又惹人懷念。

  以前大戲院時代,能夠稱之為大戲院,因為好多戲院真的是一座獨立建築物,跟現時設置於購物中心及商場內的幾合一迷你戲院完全不一樣,而且,七十年代的大戲院設計都頗有歐陸典雅風格,有些戲院大堂設置一道好Grand的長樓梯,買票後便可行到上層,是等候入場的另一層,記得當年波斯富街的紐約及灣仔京都都是這樣設計,好讓大堂人流得以疏通,另外,利舞臺亦跟其他戲院不同,由於其三層式設計,除了一般前後座及超等外,更有特等,即是最高第三層位置,最深刻回憶是看《午夜快車》,父親買了特等第一行位置,由於入場時已是賣廣告片,漆黑一片且要沿梯級斜向下行,又高又斜又黑之下,真的一步一驚心。

  事實上,利舞臺的音響效果又零舍與別不同,因為它樓底高而頂部為弧型,聲響反射如山洞一樣有頗重迴音效果,成為它的標誌之一。所以,當代好多本地歌手都喜愛於此舉行演唱會,因為利舞臺本身確擁有香港絕無僅有的歐陸式歌劇院設計格局氣派,真不明白如此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外觀內貌都屬別樹一格的當代銅鑼灣地標象徵,最後竟可以成為地產霸權的犧牲品,香港人,多可悲!


  另一童年印象,1977年曾於利舞台看過日本童話歌劇團的《仙巴歷險記》,那是真人跟電影畫面同步現場演出,即是演員會不時走入大銀幕,劇情由舞台跟電影交叉互動,當時來說,確令人有嘆為觀止的視聽之娛!


利舞臺戲院的售票大堂及正門入口,主要售賣堂座及超等位置,側邊波斯富街尚有一個售票處是前座及特等。(此圖是自己從“富貴榮華”劇集輯圖拼貼而成)

  提到音響方面,以前當然仍未有甚麼DTSTHX之類數碼系統,就是Dolby Surround都要到八十年代才出現,七十年代最深印象的戲院音響突破,應該是當年上映《大地震》及《中途島戰役》兩片時所推出的音效系統,好像叫做「超級感官身歷聲」之類,英文是Sensurround Sound, 並只於指定戲院內設置,於是大家真的在戲院的後排及前排見到裝置了幾個巨型揚聲器,如今回想又確幾有趣,就如AV店試機一樣,當年就曾於舊紐約戲院《中途島戰役》,現址即是銅鑼灣廣場第一期,最記得戲院旁有一間鱷魚裇及麥當勞,戲院大堂又是歐洲古典味格局,上下兩層式設計,超等位置要上一層等入場最難忘,其中以《帝國反擊戰》及《國際機場1980》最印象深刻,也是自己童年及少年時代最愛的戲院之一,尤其是每當經過軒尼詩道時,總自然會被它的大大幅橫度人手畫的電影宣傳畫作吸引。


  當年要數銅鑼灣最華麗的戲院,則非碧麗宮戲院莫屬,現已改建為世貿中心,票價較其他戲院貴十多廿
私人珍藏的碧麗宮定期自行編印《Palace Film》電影刊物    

元一張,卻換來極舒適觀影體驗,全院由購票大堂到戲院內都佈滿地毯,好記得預售及即場是分開位置,即場購票是需要入大堂內,那時候就是沒有戲看,都總愛到此一遊,看看不日上映的電影宣傳照及海報,又可免費取閱由碧麗宮自家印製的電影宣傳讀物,每逢過時過節又或大片登場,勢必水洩不通,最怕全院滿座時,人頭湧湧要經過一道窄巷才可入到寬敞非常的戲院內,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如飛機椅般的梳化座,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大銀幕,配合全場紅地毯佈局,感覺總令人如置身國家元首開會的大禮堂一樣,曾在這裡看過《莫扎特傳》、《末代皇帝溥儀》或《迷牆》的,可是最Grand的港人睇戲集體回憶。


設有兩個不同售票處,外邊是預售處,入內則是即場售票。(圖片源自那些年的電影雙周刊)

等候入場的大堂極之寬敞,全紅色座位夠華麗舒服,就只是進入院內的走廊比較夾窄一點。


  多年前《超人強戰回歸》在港上映,自己亦特地去到JP銅鑼灣欣賞,為的就是重拾廿幾年前入戲院看《超人》第一集的童年回憶,那時候,父親帶同自己及弟弟於銅鑼灣明珠戲院觀看,今日的JP銅鑼灣,正是昔日明珠戲院的超等位置,跟碧麗宮一樣同屬邵氏院線旗艦戲院的翡翠明珠,顧名思議,本跟TVB的翡翠明珠同出一轍,翡翠是港產片,明珠是外語片,當年明珠戲院最響負盛名是其超弧型大銀幕設計,觀感一流,至於七十年代此戲院曾有一個不知是傳言還是真人真事,就是有觀眾在觀看《驅魔人》途中心臟病突發身亡於戲院內。




桂治洪導演的《蛇殺手》電影,有一段多角度拍攝七十年代翡翠明珠戲院午夜場的珍貴鏡頭。

  至於天后的百樂戲院也是自己另一至愛,當年以首輪電影巨型招牌成為宣傳焦點,遠於維園內也可隱約見到,1977年《星球大戰》就曾在此上映過,當年百樂跟海運總是一對的,加上七、八十年代好多經典荷里活大片都曾於此共同度過,印象特別難忘,當中好像《奪寶奇兵》、《ET外星人》、《鬼驅人》、《鐵勾船長》、《豹妹》、《疤面煞星》.....回想幾乎全是史匹堡的光輝歲月,相對銅鑼灣區的戲院人流,百樂戲院往往是比較容易買到即場戲票的首選。有趣是,後來自己亦曾搬住銅鑼灣道,剛好就是百樂戲院旁邊的大廈,當時戲院差不多已到末期階段,記得某晚回家途上,見到戲院外棄置了一大幅《火星人玩轉地球》的原裝電影宣傳紙板,結果就成為自己家居多年布置的珍藏寶物。


  提到百樂,亦少不了相隔一段維園大直路,位於繼園台的新都戲院,當年大家好多時都會戲院兩邊走,當任何一間滿座的話,自會急步走過另一間碰碰運氣,新都戲院本身亦經常出現於港產片,好像星爺《整蠱專家》就有一場劉華超等後座兩邊走的溝女戲。中學時代,新都戲院亦成為同學們經常拿來說笑的對象,因為當年此戲院的早場及四點場專放映歐洲色情片,不少同學都曾到此尋幽探秘。(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