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裸命屋》: 裸命陪偽君子



        自2008年至今,《裸命屋》已是第三度改編重拍,也是原版比利時導演Erik Van Looy親自掌舵的荷里活版本, 整體觀感及處理手法,對比2010年荷蘭版《裸命公寓》又拍得更細緻多一點,男選角個個更入型入格,多口男Marty換轉肥男演員Eric Allen Stonestreet,個性明顯更突出,唯獨眾女角卻給比下去。

    《裸》以出軌丈夫聰明反比聰明誤為主旨,五人私竇裸女命案展開你猜我度的真相迷陣,形同《婚前不作虧心事》懸疑變奏版,口是心非的刑警迫供,則有點《非常嫌疑犯》故弄玄虛玩法,劇本勝在角色錯綜複雜的多線關係結構,成功轉移打亂觀眾一般猜測導向,難免局中有局的謎底揭盅,令人有始料未及的驚喜收穫。

        基本上,五人不止各自婚姻潛藏危機,心理質素同樣先天好有問題,眾人結集大男人、自傲專業人士、花花公子、表裡不一偽君子、笑裡藏刀真小人於一體,麻煩根本從來自找,死不足惜。

        問題是,Erik Van Looy不是Brian De Palma,只算成功忠於原著劇本設定的必勝法,搬字過紙完成任務,卻未有令它更上一層樓,沒錯,完場後大家都對故事橋段及結局留有印象,觀影過程卻總仍欠缺一種值得回味的個性魅力,邊看邊想如果轉交到Brian De Palma手上,肯定更如虎添翼,相得益彰。

        就如兩幕眾人現身的戶外婚宴及開幕派對上,企圖帶出他們不尋常的關係連線,場面調度及剪接手法卻平庸乏味,反觀Brian De Palma最擅玩如此處境招牌式懾人張力,再加上艷情兇殺情節,勢必手到拿來。

        好笑是,原來幾十年前的粵語長片《聰明太太笨丈夫》已有先見之明,男人怕老婆又要出軌,那麼,為何要結婚呢?《裸》編劇其實極可能想借故事來勸導所有男人,結婚前,請三思!

(原文刊於U Magazine@16/4/2015)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音樂一週》40年 : Get Back To Where We Once Belonged



        早前接受雜誌訪問分享灣仔情意結,一切由音樂與電影開始,孩提時代,父母喜愛帶我們到銅鑼灣及灣仔看電影,耳濡目染的成長薰陶,延伸到少年十五二十時,懂得找尋自己的影音樂土,同由灣仔出發,不能不提「音樂一週」及「搖擺廊」兩個重要標誌,如今喜見「搖擺廊」仍在大有商場為樂迷服務之餘,也同賀今年是「音樂一週」40大壽之喜。

        那些年,所指是七十年代末,踏入八十年代初,仍是初中階段的自己,開始追尋歐美流行/另類音樂大世界,首張購入的電子音樂專輯是日本電音名人松武秀樹Logic SystemLogic》,一聽入心,然後,就於當年太古城中心地庫巴士總站旁的「亨利」唱片店,遇上Depeche Mode首張專輯《Speak & Spell》,日版黑膠的側紙寫上「全英No.1魔法之光電管」字樣,從此結下一世電緣之盟。

        沒有互聯網的想當年,要接觸吸取外國流行/另類音樂資訊,完全需借不同媒介的互動推介,且變成每星期的指定動作,先說音樂刊物,星期二有「年青人周報」及「現代年青人周報」,星期四有「青年周報」,星期五則有「音樂一週」及「搖擺雙週」,電台電視方面,周末周日主力追聽追看商業二台梁安琪「100 Rock」、黃耀明「明曲晚唱」、麗的電視「最Hit嘅世界」、亞視「Sky Trax」及明珠台「Solid Gold」等。


        另外,亦不定期到灣仔新鴻基中心及中環戲院里的外國書報攤,購買《Smash Hits》、《No.1》、《Records Mirror》等英國音樂雜誌,當然,少不了逛唱片店的週記回憶,灣仔「海運商場」三寶:「搖擺廊」、「Echo迴音閣」及「廣播區」是必到尋寶勝地,人有人緣,碟有碟緣,當年買碟絕對要講緣份,早來未到貨,遲來已售罄,每次出巡例必有驚喜新發現,回味無窮。


        唱片店以外,專程到報社買碟又是不一樣體驗,出自讀者好奇心態,猜想誰是誰樂評人真身,位於北角七海商業中心的「搖擺雙週」,當年主力推介大量歐洲獨立新音樂,不時自訂一些較冷門的唱片發售,如Cherry Red4ADUniton Records等獨立廠牌,最深印象有英國二人組合Fantastic Something (當年報社外亦貼上他們的大海報)及《Pillows & Prayers》經典合輯。



        至於長駐灣仔的「音樂一週」,肯定是當代不少樂迷的大寶庫,首趟到訪是為補購有Japan香港演唱會開頁海報的舊期數,當年報社位於軒尼詩道新禧大廈2樓,記得有一個大大的木色組合櫃,並有大量音樂藏品如襟章、Band Tee及唱片之類,全屬罕有珍貴的獨家發售,當年珍藏幾本Japan 英國歌迷會Fanzine,就是從「音樂一週」買回來的。


        眾所周知,「音樂一週」創辦人Sam Jor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深音樂人,熱愛搖擺音樂此志不渝,這幾十年來,曾經舉辦過多不勝數的外國音樂會,盡是舉足輕重的經典名字,不斷為本地樂迷帶來今生無悔的現場回憶,由GIRLJapanCulture Club、松武秀樹、Robert PalmerClassix NouveauxJeff BeckBauhausPeter MurphyPaul Young…等,到八十年代支持本地獨立樂隊的「From The Underground地下音樂會」系列,改寫高山劇場變成本地Indie聖地,也多得「音樂一週」另一重要元老Danny Lee賞識,Minimal亦有幸參予其中兩次演出,因緣際會,自己後來更加入「音樂一週」擔任助理編輯工作,可是人生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

        早前, 「音樂一週」40大壽晚宴上,重遇不同時代的新舊同事們,感觸良多,最難忘是跟Sam合照後,他手握袁智聰及我的手跟我們說的幾句話, 正如Sam在面書經常post的至愛金句:「Get Back To Where We Once Belonged」。

        最後,亦借此向Sam JorDanny Lee說聲衷心感謝!


當年「音樂一週」曾經設有代錄日本唱片服務,真心為樂迷推介音樂。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4/4/2015)



[後記]
        1987年10月10日,當時的中環藝穗會跟現在大不同,沿正門直入經過酒吧部份,入面還有一個小劇場,那些年,我們就曾於這裡留下不少難忘的演出回憶,而1010是真真正正的第一次,是夜,我們玩了一些原創作品,也有改編重唱了Visage〈Fade To Grey〉,恰巧台下其中一位觀眾便是「音樂一」的Danny Lee,演出過後,想不到他主動邀請Minimal參予「音樂一」舉辦的《地下音樂會》系列,當時他表示本地一直甚少有玩原創中文歌曲的獨立純電子組合。於是,亦正式展開Minimal的電音之旅。

        還記得「音樂一週」不時為Minimal作出訪問及近況報導資訊,其中更包括1988年Minimal首個自資音樂會《以心電信》的免費宣傳,及代售自資盒帶《以心電信》,好讓更多人開始留意到Minimal這個名字,無言感激!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狂野時速7》: 狂野轟天殊途同歸


 

 《狂野時速7》潛藏不一樣的哀愁,延伸上集結尾BBQ同桌團聚的「家」,今回以Brian一家三口的沙灘留影做註腳,Dominic語帶相關的感人讀白,戲內戲外,由BrianPaul Walker,再由過去7集的Montage配上《See You Again》一曲,戲院內亦有觀眾報以掌聲致意。

  當然,上集完場Bonus已預告Han東京之死,Jason Statham飾演的尋仇猛將Shaw,來勢洶洶,序幕先有醫院大爆破,後有警局大樓重撃Hobbs正式宣戰,一個近乎無敵的前特訓軍人,手段非常直接Hardcore,兩度跟Dominic兩車正面對撼有點過份,大量炸彈隨身爆是必殺技。

  問題是《狂》愈睇愈跟《轟天猛將》殊途同歸,大隻佬群星獻技,挑戰X-Game無極限,重火力爆破,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雜牌僱傭兵團隊精神,根本同出一轍,尤其《狂》的街車競逐招牌設定已變成點綴,全程追求飛天遁地的超浮誇層面,如今集玩極速穿越3棟高樓、懸崖飛車、軍機高空戰車降落傘,真的玩到走火入魔。

  劇情又再搵戲來做,為追查Shaw行蹤勞師動眾亡命拯救Ramsey,就只為她的「天眼」程式,既然Shaw總會不請自來,哪有需要多此一舉,倒不如設局引君入甕更易辦事,實在,「天眼」又不是甚麼前所未有的高科技,美國政府又怎會沒有呢?

  無疑,近兩集似乎愈拍愈乏魅,個人仍較愛《狂野時速5》的精采絕倫,劇情緊湊,無論劫火車及巨型夾萬大步走,堅守地面街車狂野本色,極盡視聽之娛;至於上兩集DominicLetty失而復得的猜情尋,到底還要拖拖拉拉到幾時呢?如無意外,今集連失兩隊員,下集Shaw可能化敵為友,識英雄重英雄加盟也說不定,Kurt Russell飾演的Frank Petty秘密部隊首領,亦會繼續跟Dominic合作,最後「轟天時速」是始料所及。

(原文刊於U Magazine@9/4/2015)


《狂野時速6》: 奇謀妙計飛車黨

  個人而言,上回《狂野時速5》簡直是超額完成的最精采一集,差不多將前四集最關鍵核心人物大召集,且玩出《盜海豪情》式不可能任務的好戲氛,最後還留下莉迪忽然重生的線索,到兩年後的今集,不死之謎全面揭盅,卻換來一趟頗失望的回歸,跟上集高水準完全大跌Watt

  開場沒有一貫的頭盤追車大龍鳳已心知不妙,其實,如果安排僱傭兵團如何玩轉俄軍作序幕,肯定更有睇頭,如今只拍事後現場,確有點偷雞之嫌,倒想見証那輛跑車如何飛插大廈外牆的實況,反而,改由兵團頭目如何突圍而出,眾主角連隨敗陣而返,舖排明顯想仿效《黑夜之神》的惡勢張力,那架改裝車外型本身亦似足新版蝙蝠車,可惜又是有頭威,尾陣亂七八糟趕收場。

  亡命飛車特技設計是《狂》系列的殺手鐧,不過,兩幕壓軸重頭戲似乎大失所望,坦克車大鬧高速公路概念是不錯,弊在拍得一團糕,傻大佬竟跟波叔醉駕一樣,形同失控亂撞一通,最後阿當跟莉迪雙雙飛天相擁大爆炸,未免超乎浮誇,令人失笑不已;完場前近廿分鐘的軍機大追截,一條「沒盡頭」的機場跑道上,硬橋硬馬,窮追猛打,上上落落,全程毫不緊張刺激,相比上集劫火車及巨型夾萬大步走,可謂兩碼子級數之別,同是Vin Diesel主演,還以為在看《3X反恐暴族》老翻版。

  莉迪失憶亦敵亦友的內心矛盾,亦未能帶來多一點預期的沖擊戲味,卻又花篇幅於拜仁潛入監獄查究莉迪不死之謎,有點搵戲來做。

  全片不斷強調「家」這個主題,以拜仁夫婦誕子開首,莉迪歸隊,到結尾BBQ同桌團聚的禱告之餘,更覺他們愈來愈似《奇謀妙計五福星》,對白依然搞笑不絕,連打鬥場面亦俱增不少。

(原文列於U Magazine@27/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