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亞里叭叭 : 我愛邦樂 (下)



  剛睇完《鬼影帝國》有點遺憾,點解主題曲《Writing On The Wall》可以如此沉悶乏味,中段Sam Smith的高假音演繹好難聽,完全找錯歌手唱錯歌,此曲明顯想延續上回《Skyfall》之勢,以曲論曲,《Skyfall》無論旋律編曲到Adele演繹均屬水準之上,故此,今集開首邦迷例必期待的Title Sequence完全給比下去,這也是後John Barry時期遺留下來的邦樂問題。

  自1987John Barry負責最後一套邦樂《The Living Daylights》後,曾有一段日子的邦樂是失去方向感,好像1989Michael KamenLicence To Kill》及1995Eric SerraGoldeneye》是最佳例子,既要從玩出個人風格,又不失邦樂標誌特色之間取得平衡是難度挑戰,直至1997年英國電影音樂人David Arnold主導下,聯結不少出色音樂單位如PulpPropellerheadsIggy PopChrissie Hynde…等,推出一張名為《Shaken And Stirred: The David Arnold James Bond Project》致敬合輯,引來John Barry注意,並引薦他擔任《Tomorrow Never Dies》配樂之職,邦樂又再重入正軌,需知道David Arnold本身是不折不扣的John Barry邦樂迷,難怪由他接任後的5套邦樂,有板有眼,嬴盡多少邦迷歡心。沒錯,自《Skyfall》及《Spectre》換來Thomas Newman後,總是誤差了一點點,較偏近一般荷李活懸疑動作配樂格局,邦樂風味蕩然無存。


  同樣地,邦片主題曲亦足以影響大局,由早期唱家班如Shirley BasseyTom JonesLouis ArmstrongMatt Monro驚艷壓場感,又或流行女歌手如Carly SimonRita CoolidgeSheena Easton 滲出不一樣的浪漫,甚至樂隊組合如Paul McCartney & Wings Duran Durana-haGarbage注入型格時代感,幾乎首首皆精,百發百中,成為耳熟能詳的長青金曲,聽到主題曲自會勾起該套邦片的一些事一些情,你是會懂得跟住唱的,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歌,個人至愛包括有《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All Time High》、《For Your Eyes Only》、《Nobody Does It Better》、《A Time To A Kill》、《From Russia With Love》、《You Only Live Twice》、《The World Is Not Enough》及《Die Another Day》…等,多不勝數。

  John Barry簽名式邦樂風格影響深遠,除了忠實信徙David Arnold外,Swing Out Sister創作靈魂Andy Connell亦是受惠者,從他們首張專輯的純音樂《Theme From Its Better To Travel》已可見一班,至於九十年代英國Bristol盛極一時的Trip Hop,混合仿電影配樂氛圍跟Hip HopElectronica元素共冶一爐,三寶之一Portishead亦同樣表示喜愛John Barry的懸疑間諜片配樂。


  至於本地樂壇,當然不得不提有港版占士邦之稱的《最佳拍檔》系列配樂部份,不難找到好多邦樂影子所在,不過,由許冠傑唱作的幾首主題曲,卻絲毫沒有任何邦片主題曲餘韻,唯一只有1983年《最佳拍檔女皇密令》插曲《偷心的人》較重John Barry邦樂式浪漫舖排,編曲亦借用典型Spy Chord,一聽如故,1989年達明一派《意難平》有一首《我有兩個》亦有點邦片主題曲型格,然而,同年另一個二人女子組合Echo首張同名專輯,亦將《All Time High》改編成《誰來伴我闖》。


  這些年來,邦樂翻玩版本仍是沒完沒了,個人推介1979年日本電音大師松武秀樹 與 K.I. Capsule合作的《007 Digital Moon》,單看封套上傷痕累累如木乃伊的占士邦海底城造型已夠一絕,全碟以松武秀樹招牌式東洋電音手法重新編奏10首邦樂,當時來說,絕對是相當劃時代的改編版本,就是如今重聽,依然值得回味。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0/11/2015)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戇Scout打爆喪屍城》:索女‧戇Scout‧喪屍城



  換轉八年前,多得塔倫天奴及Robert Rodriguez,時興玩懷舊七字片名,本片肯定叫做《索女‧戇Scout‧喪屍城》也說不定,今時今日喪屍片熱潮仲有得玩,又多得The Walking Dead死不斷戲,喪屍就好似百搭主旋律,Crossover甚麼都依然萬試萬靈,今次輪到童軍末日救未來,齊來戇Scout Forever

  全片散佈陣陣八十年代冇厘頭黑色幽默餘韻,愈睇愈似當年劉鎮偉《猛鬼》系列喪笑本色,三個半熟戇Scout少年,加一個索女戰士打爆喪屍城,將性的好奇跟血腥暴力共冶一爐,少少鹹多多喪,香艷脫衣舞孃突變喪屍來襲,如《殺出個黎明》變奏版,鹹濕仔不忘向一對「喪波」抽水一幕,直情曹查理上身一樣,港產式同聲同戲。

  為戇Scout大平反是終極目標,開首先盡情玩寸戇Scout有幾戇Scout,一切由Roger隊長男人幾十戇Scout Scout出發,BenCarter有眼見,二人早生退意,惟獨肥仔Augie卻此志不渝,友情大考驗過後,觸發戇Scout小宇宙,學以致用,殺出新血路,制服上所有勳章絕非浪得虛名,自己小鎮自己救,總算拍出點點喪屍新意思。

  擅用不同年代流行偶像搞Gag有心思,最過癮跟Britney Spears迷的喪屍一起合唱《Baby One More Time》,到副歌Hit Me Baby應詞而生一招了,又或身為Dolly Parton狂迷的Roger隊長,以一首《9 To 5》玩轉家居大追殺,再到超市自組架生打喪屍,明顯將電玩《Deadrising》最負盛名的玩法實體重現,三件殺屍武器設定有跡可尋,當戇Scout遇上喪屍的荒謬笑不停是這樣。

  當然,全片最爆笑的三級名場面,聯結「童軍跳彈床」同步上演,令人聯想八十年代《反斗星》(Porky)的昇華加料血腥版,另一個長舌喪屍又是十分抵死,沒錯,睇喪屍片必屬三級足本最大快人心,如果你被迫睇刪剪IIB級的話,肯定若有所失,戇Scout收場。

  海報設計似將當年占士邦《For Your Eyes Only》玩另類致敬,當一雙性感誘惑美腿,頓變一雙折斷了的Scout Scout腳,你識笑的。

(原文刊於U magazine@5/11/2015)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亞里叭叭 : 我愛邦樂 (上)



  世上有些聽似簡單的音調,卻足以影響超越半世紀,就以這四個音諧為例:E+BE+CE+C#E+C構成的一個組句,自1962年至今,人人聽到即會跟三個數字007自動聯線,外國人稱他為「James Bond」,中文譯名「占士邦」,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香港片商改為「鐵金剛」,1995年開始再叫做「新鐵金剛」,我愛邦樂,今期當然不是講日本樂壇的本土邦樂,既然第24套最新的《鬼影帝國》上映在即,也跟大家分享我的最愛邦樂。

  人人都說John Barry是邦樂之父,只因由1963年《From Russia With Love》至1987年《The Living Daylights》期間,他已先後為11套占士邦電影負責配樂,雖則由John Barry編寫的《007 Theme》開創間諜片配樂的獨特標誌,然而,最原裝的第一代占士邦主題音樂《The James Bond Theme》,仍是1962Monty Norman創作的《Dr. No》,實在,當年電影監製對Monty Norman版本不太滿意,故此,找來John Barry臨危受命,以不足一星期時間重新編奏這首主題音樂,John Barry表示當年只收取250英鎊酬金,結果,成功將原版主旋律的印度Sitar,換上由結他手Vic Flick彈奏的英式搖擺結他部份,再配套John Barry Orchestra帶點爵士搖擺的編奏改動後,自此成為史上最長青不老的經典電影主題音樂之一。

  實在,John Barry原來跟Monty Norman就原創人名義問題上,先後打過兩次官司訴訟,後來Monty Norman公開表示當年以其舊作《Bad Sign, Good Sign》為《The James Bond Theme》主旋律創作藍本,大家不妨上網找此曲聽一聽,正如Monty Norman接受訪問憶述,當年創作《The James Bond Theme》已有感《Bad Sign, Good Sign》太重東方味,所以亦特別將其中幾粒音調改動而成,目前他已將其當年手稿樂譜收藏於自己夾萬內,當然,這個由他一手創立的著名E minor major9 Spy Chord,已奠定成為所有間諜片配樂指定構圖根源所在。


  53年來,24套邦樂,最愛是哪一張?我會有以下3張個人至愛,首選1969年《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無論電影及配樂既是最浪漫的,也是至今最備受冷落的一套邦片,當中如《Ski Chase》及《Main Theme》是一聽如故的邦樂金曲,主題曲《We Have All The Times In The World》更是完美得沒話可說,Louis Armstrong主唱版本細膩動人,Lounge變奏版本歷久常新,完場絃樂版本直情醉生夢死;第二張是1981年《For Your Eyes Only》,由Bill Conti負責,引入不少的士高節奏編排,令多幕動作追車場面注入型格時代感,好像《A Drive In The Country》及《Runaway》,又有滲透西班牙風情的《Gonzales Takes A Drive》,Sheena Easton的主題曲《For Your Eyes Only》同樣迷醉多少邦迷。


  至於第三張則是1987年《The Living Daylights》,也是John Barry最後一套邦樂,也可能因此之故,似乎編寫得比以往更破格,嘗試找來挪威電子組A-ha合作同名主題曲,承接上一套《A View To A KillDuran Duran的好評如潮,最後証實是又一成功的合作成果,此曲除了令A-ha延伸他們同類間諜好戲氛之作《The Blood That Moves The Body》 外,John Barry也深受他們電子曲風薰陶下,幾段動作場面配樂如《Necros Attacks》、《Ice Chase》、《Hercules Takes Off》及《Inflight Fight》,亦成功來一趟古典電幻互動火花,值得一提,還有The Pretenders兩首電影插曲《Where Has Everybody Gone?》及《If There Was A Man》又是備受忽略的好歌,尤其是後者,一首極之扣人心弦的浪漫Ballad


  其實,今次《鬼影帝國》的英文片名《SPECTRE》,正是007小說中的國際犯罪組織「魔鬼黨」之意,幾代不同首腦已先後於多部邦片跟占士邦交鋒對戰,下期再續。

(原文刊於am730@3/11/2015)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圍恐筆亂 : John Landis《Family》



  2005年《Masters Of Horror》系列創作主腦Mick Garris集合13位恐佈片專家,各自拍一套一個小時片長的單元詭異故事,於美國有線頻道放映, 口碑不俗,2006年順理成章推出第2季系列,幕後班底跟首季大同小異。

  John Landis絕對是八十年代的黑色幽默名導演之一,1978年拍了一套成名作《動物屋》(National Lampoon’s Animal House),自成一格的喜劇片手法,刀仔鋸大樹,以3百萬美元低成本完成,為電影公司賺回2億幾收場,到1980年《鬼馬兄弟》(The Blues Brothers)跟喜劇演員John Belushi繼續合作,兩位剛出獄的白人兄弟,走入黑人騷靈音樂世界,片尾一場飛車大場面是經典。1981年則帶來當代人狼片經典《鬼追人》(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成功開創同類人狼片的黑色幽默元素,因此引來Michael Jackson找他拍攝《Thriller》音樂電影,其他還有《迷離境界電影版》、《Into The Night》及《Spies Like Us》等代表作。另外,個人推介1987年《Amazon Women On The Moon》,此片由多位當時得令的喜劇導演合導,講述男主角忽然走入電視機內的奇遇記,其中有不少搞笑Gag設計,更成為不少港產片的參考藍本。



 《Masters Of Horror首季John Landis拍了一套《Deer Woman》,劇情是《變種》加《豹妹》,今回《Family》則玩希治閣《觸目驚心》(Psycho)變奏版,不過,主角卻並非如Norman Bate有間旅館,也不是家中有親人離世而長相屍首,反而,男主角Harold Thompson原來比Norman Bate更悲涼,一個親人都沒有,因此,他便到處物色組織自己的一個「家」,也是片名的來由,當然,這個肯定是非一般的「家」,因為Harold為求跟「家」人共存,是先將物色對象殺掉,再用化學藥水溶解,直至剩回一副骷髏骨為止,然後,「家」中就有他在街上自選的太太、女兒、媽媽及爸爸,他會跟眾骷髏骨談天說地,如普通家庭一樣過活,這一點確跟Norman Bate有一點相似之處。


  劇情發展是Harold搬來一對新婚鄰居,相識過後,Harold卻被女主角吸引,加上他有嚴重幻聽及思覺失調,常誤以為對方向他同樣作出暗示,當然,他們最後亦終發現Harold的「家」中秘密,不過好戲在後頭,結局不便透露,總之足見編劇有心思,雖則只是一小時的單元劇,卻令人愈看愈入局,整體較不少荷李活驚慄電影出色得多;事實上,John Landis今回表現確比上套《Deer Woman》更出色,無論故事、特技、攝影、剪接、節奏感都屬高水準層次,片首一幕One Take Shot尤見匠心獨運,幾位演員亦見演出精采。從Making Of可見到現年57歲的John Landis,亦對此片表示拍得很滿意,更為大家講解CG特技場面及配樂設計的幕後真相。

  同期尚有兩套《Masters Of Horror》第2季系列DVD,成績只屬一般,完全給John LandisFamily》比下去,分別有John CarpenterPro-Life》,神秘少女身懷魔鬼怪嬰,在一所古怪診所內困獸鬥,劇情普通,過程幾悶;至於Rob SchmidtRight To Die》則以一對問題夫妻的交通意外,妻子慘被嚴重燒傷全身,卻又離奇地靠養氣吊命,期間更可作靈魂出走向丈夫復仇。另外,據知《Masters Of Horror》第3季已準備在今年接力推出,可謂長拍長有,而由於收視率有保証,有關方面更另闢其他全新的大師系列,其中包括有《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即是科幻片題材為主,已定於下個月正式面世,還有《Masters Of Italian Horror》系列,肯定是歐洲恐怖片迷密切期待的佳音,其中已公佈參予的導演名單,都屬重量級名字,如七十年代的Sergio MartinoUmberto Lenzi、還有已故意大利恐怖大師Mario Bava兒子Lamberto Bava等。

(原文刊於AV Magazine@24/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