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Spandau Ballet 醉夢英倫 : 時光倒流夢幻年



        達明一派《禁色》最後一句:「可再生在某夢幻年代」,如果時光真的可以倒流,我亦願再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名副其實的夢幻年代,只因我們都曾經醉夢英倫,深受當代英倫新音樂文化洗禮,成長於英國殖民地自由開放大時代之下,懷愐過去常陶醉是必然,只因回歸18年來,民生如何急劇每下愈況,大家心中有數。

        去年Tony Hadley來港首度舉行個人演唱會,大家都嘆謂何解不是整隊Spandau Ballet到來?入場率跟口碑反應似乎已証明一切,想不到,今年年初 Spandau Ballet來港消息又再亮起,只因《Spandau Ballet醉夢英倫》電影宣傳攻勢見效所致,電視廣告見到他們全體㒰人「恭喜發財」拜年賀歲,九成樂迷誤以為是香港演唱會宣傳片,然後,一連幾個月密密優先場儲口碑,直至現在正式上畫,老火湯是用慢火煲出來的概念,足料夠味有睇頭,正是《醉》的優質保証之處。

        導演George Hencken是英國著名音樂紀錄片製作人Julien Temple的監製拍檔,成功擺脫以往同類音樂紀錄片一般老氣橫秋的悶局指定,全程不用Spandau Ballet坐定定對住鏡頭傾心事,只需真情旁白,配合他們出道至今不同階段的珍貴錄像片段,巧妙地To Cut A Long Story Short之餘,更借用英國政治民生時代轉變同步互動,由戴卓爾夫人執政到落台,5位成員六十年代的童年回憶,到2010Isle Of Wight Festival的 《Gold》作完場,轉眼又是半世紀。

        組Band也有緣起緣盡時,回看Spandau Ballet高低潮,正如Tony笑言:「以往樂隊解散離不開金錢、女人及毒品3個主因,其實還有自大問題!」創作靈魂Gary Kemp1989年第6張專輯《Heart Like A Sky》與其他隊員貌合神離,後來更因版稅問題對簿公堂,再到2009年重整旗鼓回歸樂壇,戲如人生,組Band如是,近兩小時的一個超級樂隊奮鬥史實回憶錄,友情相關照是重點,他們絕對是Soul Boys,就連非Spandau Ballet歌迷,亦可強烈感受到這股難以言喻的團隊精神所在。

         美中不足,沒有出現當年來港拍攝《Highly Strung》MV的任何幕後片段,相信好多本土新生代Fans未必知道/看過吧!

(原文刊於U Magazine@8/5/2015)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MG獨家越洋專訪(下)



        對於DM迷來說,基本上,MG一直都有創作不少純音樂作品於DM專輯及細碟背面,當中不乏DM迷的至愛如《Little 15》背面的《St. Jarna》,一首極唯美憂傷的小品,另外如《Nothing To Fear》及《Painkiller》等,都是個人至愛之一;然而,今回《MG》有一首《Islet》亦令人想起早期DM一些舊作如《Any Second Now》及《Oberkorn》之類的anaolgue同系迴響,如今回看這些DM舊作,MG又有何感覺?

    「是的,你這樣提到令我有感而發,有趣是正因為好多人其實不太意會在DM的歷史裡,純音樂作品亦佔不少部份,當我回看這些純音樂時,當中有好多都是自己喜愛的,雖則不是DM的重要主打,總有感它們常被大家低估及忽略。我亦十分喜歡由DJ Shadow負責混音的《Painkiller》版本,很棒!」」

        當下DM已全面變成一隊Stadium Rock Band,風格亦轉化Electronic Blues Rock為主,有見於VCMGMG兩張專輯回歸純電音懷抱,作為DM死忠樂迷而言,實在亦期待DM同樣於日後有機會返回純電音世界,MG意下如何?

    「目前我們對於下一張專輯仍未有明確定向,事實是,之前我們亦曾有共識想製作一張純電音DM專輯,不過,我們亦想同時保持有結他元素的樂隊形式,無疑,我從來都非常鍾情於電音創作,而演唱會上,我亦愛玩電結他,相對於躲在鍵琴後明顯較興奮多一點,也可以跟觀眾近距離眼神接觸及互動交流。」


        說回《MG》創作方面,一般來說,你是如何由零開始去作曲?會否花上好多時間在尋找獨特的電音聲源?

    「對的,我通常都是由一些不同的Eurorack Modulars 邊玩邊創作始動,直至出現一些有趣的啟發靈感湧現,大部份作品創作之源,主要來自這些Eurorack Modulars。」

        最近,Vince Clarke剛推出自己首套名為《Clarke Circuits》的Eurorack Modules,你有試玩過嗎?你又有否想過推出屬於自己設計的電音樂器?

    「我仍未有機會試玩過,不過,我知道應該跟我自己喜歡的Eurorack Modules類型很近似,所以沒打算買吧!哈哈!而我亦沒打算推出自己的Eurorack Modules系列,卻對Vince此舉感到意料之外,畢竟我並不是一個很會D.I.Y.的電子專才,如是者,可能只會提供自己的想法,再需假借外求找專人才可成事吧!」

        當下的電音風氣已跟以前大不同,一部iPad都可以擁有大量復刻版apps來玩電音,亦知道MG近年對minimal techno情有獨鍾,如Andy StottFaith In Stranger》是你去年至愛之一,MG對時下的電音熱潮有何看法?

    「沒錯,目前市場上有多不勝數的電音作品,可是大部份都屬垃圾出品,哈哈!其實每一種音樂風格都有同樣問題,我們都要從中盡量去認知尋找甚麼是有好質素的;是的,相對於舊時代,現在玩電音是比較方便,人人都可以好容易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由創作、製作到發表,都變得相當簡易,然而,另一方面來看,同時卻有感好多作品都欠缺高品質操控的陋習,導致全世界充斥大量劣質音樂成品。」


        DM曾先後於1983年及1994年兩度來港舉行演唱會,MG對於香港最深刻印象是甚麼?

    「對我來說,最好笑的香港回憶是1983年初到貴境,到達機場後,那位接管我們的本地工作人員,向我們表示一切已準備就緒,並帶領我們離開機場之時,機場大堂卻原來已有大批樂迷在等候著,而他竟一直都沒有向我們作出事前通知,令我們一時手足無措,場面相當混亂。」

        無疑,DM演唱會上MGacoustic solo演唱部份,每次都帶給DM迷好多難忘驚喜,正如早前《Delta MachineTour出現的《But Not Tonight》鋼琴伴唱版,人聽人愛,MG又有否計劃過推出一張DM acoustic album

    「哈哈!此刻仍未有此計劃,或許我會想跟Susan Boyle合作一張Duet Album也說不定,哈哈!當然是說笑吧!」

        由1989年首張《Counterfeit EP》到2003年《Counterfeit 2》,再到今次2015年《MG》,幾乎差不多相隔十二、三年才得到一張MG個人專輯,下一張會否又要大家再等十年八載?

    「我倒懷疑是的,哈哈!不過你也要知道上兩張DM專輯之間,亦曾與Vince合作VCMG,經過《VCMG》及《MG》後,或許日後的空檔期間,我想我會有更多創作靈感及好好利用吧。」


        自1994年《Songs Of Faith and DevotionExotic Tour後,DM再沒有來港演出,甚至這廿年來,DM的世界巡迴似乎已放棄了整個亞洲站,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

    「自1994年後,我們亦同樣沒再踏足澳洲及日本等地,主要原因是之前我們於亞洲舉行的全屬比較小型一點的製作模式,而我們卻傾向想以一個足本製作規模,始終我們長途跋涉來到,也想以一個最完整的足本製作來舉行演唱會,不幸地,我們似乎於亞洲區仍未算極之受歡迎!」

        這個當然不是,香港仍舊有好多DM迷期待你們再度來港演出,你應當要知道!

    「那麼,你們要再多買DM的唱片吧!哈哈!」

        整個訪問過程既輕鬆又緊張,MG依舊保持一貫親善幽默作風,言談間不時聽到他真情流露的笑聲,從好些問題內容中,亦被他識穿我是不折不扣的DM迷身份,多謝MG

 (此為足本加長版,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5/5/2015)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交數人生 : “阿爺”幾時死?



           近期香港又出現全民皆股的非常瘋潮,想起兩年前這一篇《交數人生》:
        
        正所謂:年關難過年年過,何解年關真的要如此難過又要年年過,因為大家都習慣年尾來個埋數大總結;其實,活在當下,月關難過月月過才是真實個案,各行各業每個月都要為盤數埋頭苦惱,結果…

        某地產高層惡罵經紀代理交唔夠數實況偷錄聲帶外洩,繼而過多兩日就發生經紀代理為爭客,光天白日在公眾場合大打出手的新聞,整件事本身倒跟黑社會沒分別,就好似黑幫大佬力迫手下要交多D數,導致手下跟其他幫派爭地盤開大片一樣,這個城市真的沒得救…

        同樣地,各大唱片公司年尾亦例必需要出不同精選來交數,收費電視Sales瘋狂來電催促續約又為交數,食環署濫捉小販亂開告票又係交數,滿街流動網絡電訊Sales埋身拉客都係為交數,就連黑社會各大小地盤都要按時交數…

        為計好條數而生,成年人世界如是,更可悲是,下一代亦已為自己條數做好催化準備!

        從新聞報導得知,炒股炒樓已不是香港成年人專利,炒風原來已蔓延到小學生身上,以下全是報導所得的真實例証:


        九龍區名校富家子弟,今年才只是小四、小五學生,已開始學習炒股活動,原來富裕家長們認為既然子女遲早都要面對投資買賣生活需要,何不提早為他們灌輸炒賣投機知識,竟就此打本十萬元讓子女自由買股票,不求得失嬴輸,只求他們可以加速了解整個股市運作及買賣模式…

        只得七歲小學生竟如此反問家長:「銀行存款沒有利息,何不開一個股票戶口?」
        又有八歲小孩子問父母:「阿爺幾時死?」原來他知道現時樓市高企,若然阿爺死後自己可以繼承物業賺大錢。
        這還不特止,更有幼稚園學生見到課本上的上下箭咀,竟會自動說出「恆生指數」…

        好想知道,這些小朋友是否已開始要向怪獸家長們每月交數呢?

        好難想像我們的下一代會是變得如此這樣失衡?他們每天可能已不再是看卡通片或其他其他兒童電視節目,高清創富坊才是正常事,前兩期早已在此寫過有關當下小朋友到底尚有幾多天然童真的問題,其中一段是這樣的:「個個自出娘胎就好似一直不停受特訓,家長們身同感受,圍恐子女難以在如此弱肉強食大世界適應生存,寧願犧牲下一代的寶貴童真稚氣,也不想他們起步比別人差。」原來真實情況來得更反常而心寒。

        林子祥〈數字人生〉原本是一首很好聽又很有意思的長青金曲,卻慘被無能財爺硬生生強姦此曲,自以為好得意好貼題後,對不起,真的不想再聽下去!

        怪談直插:「生,寧願易死,七靈靈…」
        天地有正戲:「This City Is Dying!
        水深火熱的平民百姓:「“阿爺”幾時死?」

        資本主義下的不成文生活規則:難聽一點,就是人人都想有生之年,從別人袋中取到更多更多的財富,甚麼「非富則貴,窮則變,變則通」之說,Bullshit!

(原文刊於AV Magazine@14/10/2013)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地球是救不完的



    《飛鳥俠》導演是對的,如果連《飛》僅有的超級英雄CG五分鐘都嫌多,那麼,一套兩小時多的超級英雄娛樂片,就等同疲勞轟炸你的腦袋一樣,事實是《飛》兩小時玩味十足,睇得入神,相反《復仇者聯盟》兩集卻愈看愈嗑睡,甚至倒懷疑那些動作場面是否刻意剪接過速成催眠元兇,如過山車的過目即忘,公式CG麻木得很!

        講真,復仇者聯盟除了鐵甲奇俠及變形俠醫比較具實質戰鬥值外,其他成員絕對給比下去,鷹眼逐下發射弓箭慢得交關不特止,儲箭量時而有限,時而無限最不問責,美國隊長全身只得一個盾,雷神就只得一支大鐵搥,更莫說黑寡婦只剩身手了得,試問如何面對強大敵陣,上回成功擊退異形軍團已夠離奇,今次面對「奧創」A.I.機械兵團,又是頭威比人強,再等敵人自己冇尾陣收工完事,算吧喇!

        基本上,《復2》是延伸去年《美國隊長2》伏線,由新角色閃眼及紅女巫,到神盾局局長與升空戰艦再出沒,還有人工智能叛變而生的「奧創」及其另一套跟「新世界秩序」同曲異功的滅絕人口計劃,Marvel早已密謀透過復仇者聯盟的單拖系列,再加電視版《神盾局特工》系列,全線串連玩互動,問題是,地球總是救不完的,如何決定是單拖上場,抑或聯盟抗戰任你話?

        今集加重不少變形俠醫與黑寡婦的感情線發展,亦借團隊內拱來企圖強化互信猜疑的戲味,可惜編劇手法乏魅,文戲舖排悶悶不樂,就連上集小情小趣的互嘲幽默也告失效;完場後指定動作,預告下集新敵人Thanos登場,3年後上演《Infinity War》兩部曲,作為非死忠Fans,還有甚麼可期待呢?

        總言之,天下英雄殊途同歸,復仇者聯盟跟幾十年前的鹹蛋超人打怪獸別無兩樣,同樣對地球破壞多於建設。

(原文刊於U Magazine@30/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