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究竟有多棒?



   好棒,即是一流,日文都說:「一支棒」,冇得頂之意,演藝人最渴望聽到的讚譽詞。

  當年多少個周末夜,做完電台節目《不設劃位》回家的隧巴途上,必遇上紅隧出入口塞車情況之餘,入隧道前的連環巴士站,例必人多車多亂成一團,正因為碰正紅館Show散席,一家大細男女老幼紛紛趕排隊上車,於是,每趟均可即時聽到不少演唱會後感,更從而直接得知演唱會有多棒?

  請勿誤會,有多棒,不是指有幾精采,而是有哪些演唱會大派吹氣膠棒?因為有好多觀眾仍手持一支支吹氣膠棒上車,繼續在車程中意猶未盡地敲打,於是,睡巴不在。曾經不幸碰上的有古巨基演唱會,看到他們手持的是印有SONY標記的吹氣膠棒。

  到底,是誰這樣有諗頭,想出派送吹氣膠棒入場睇Show此玩意?最初靈感出發點,是否源自年宵市場的吹氣玩意,將吹氣膠棒變成打氣膠棒?

  其實,睇Show拍手掌,本是一種真誠的支持禮儀,君不見全場拍掌大合唱是最感動人心的時刻,現在竟換來吹氣膠棒製造棒棒聲,沒錯,如果有關方面怕有冷場,如此沒靈魂的棒棒聲,確比真人拍掌聲來得更嘈吵更易搞氣氛,不過,整個演唱會不斷由頭到尾充斥這些塑膠棒棒聲,自問真的好難頂,且有嚴重不妥當的問題!



  首先,你根本就不可能聽清楚歌者及樂隊的聲音演繹,雖則本地演唱會場館經常都冇乜好聲,因為這些塑膠棒棒聲量之大,絕對掩蓋不少現場音樂,筆者就曾試過如此親身體驗,好想知道,大家買票入場是想聽歌,抑或想玩棒棒樂,當然,你可說邊聽邊打棒是一種投入表現,試問,如果大會沒有派送吹氣膠棒,你又會否用手掌由頭拍到尾?另外,那些長條條的吹氣膠棒,基本上又是阻礙視線的元兇之首,更莫說環保問題。

  幸好,並非所有本地演唱會都有吹氣膠棒免費派送,只因尚有不少歌手深明人肉掌聲的可貴之處,好像大眾年度關注的國際大影展,娛樂新聞記者們不時直撃報導,某套華人電影試片完畢後,只因全場拍掌5分鐘之久的即場反應,就可以追問導演及演員們有冇信心奪獎,由第一日在機場出發,到最後一日都不斷重覆問有冇信心得獎,何解如此誓不罷休?

  各大影展試片場的掌聲連綿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那本是一種對電影工作者的尊重禮儀,不是甚麼難得一見的場面,試想一想,如果這股吹氣膠棒文化走入各大影展,換來是全場棒棒聲達半小時之久,感覺就是不一樣的,似玩嘉年華多過出於真摰的心,相信,導演及演員們都不想得到這些沒靈魂的塑膠棒棒聲,說真的,名副其實真心「好膠」!

  所以,大家還是「得些好棒需留手」,真心想讚賞他人好棒,是不需真的用心打棒,都是還原基本步,用心拍掌,來對演出者顯多一點真誠吧!其實,整個音樂會製作團隊的台前幕後,都極同樣需要大家的一份尊敬認同,真是做得好的,拍多一兩下掌又如何?

  多謝!正如Circle K售貨員的指定口頭禪:「多謝閣下支持環保!」

此為2013修改版本 /  原文刊於AV Magazine @ 9/9/2007)



後記:今時今日,演唱會似乎又不太多派送吹氣膠棒,一人一手機的新時代,舉機打卡已成為指定動作,同屬你拍我拍人人爭住拍,之前拍吹氣膠棒,如今拍照拍片留為紀念,即時傳送共同分享,問題是:無論過去與今天,何解大家總不願集中精神去細賞一個演唱會?答案其實好簡單:就是本地好多演唱會根本只是一場綜藝騷,重娛樂多過音樂,久而久之,培養出一群早被寵壞了又易怕悶的觀眾,最後,一切就只在乎於觀眾、樂迷及Fans之別,顧名思義,觀眾以眼為先,所謂睇Show睇Show是這一類,樂迷以耳為先,聽歌為主,Fans以迷為先,最緊要全情投入,尖呼狂叫為主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