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盜日者》35周年的回憶



          311日本世紀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災難,時至今日,大家只能透過網上新聞自行跟進,才得知福島第一核電廠最新輻射污染情況,不知大家又有否睇過此套跟日本當下息息相關的《盜日者》?

        這套1979年《盜日者》電影題材主要以一位宅男化學老師自行秘製原子彈,跟當代日本政府作出不滿的正面挑戰,甚至以一位足智多謀刑警為鬥智目標,也利用一位女記者作為傳媒揭露真相的渠道;當然,主角需要潛入核電廠偷取高濃度的鈾元素,再於自家建立隔離密室才可進行製作,試問如此Homemade式的輻射隔離始終難免有洩漏問題,其中一幕看見主角的貓咪不慎走入隔離範圍內,立即倒地死去,就知道有多恐怖,最後主角同樣身染大量核輻射出現脫髮及流牙血,如此走上不歸路。

        電影開場及完結是一個幾有震撼力的首尾呼應,開場是一個核爆大場面,構圖跟《阿基拉》一脈相承,完場則是主角半死狀態之下手持一個原子彈在日本鬧市中行走,並同時有倒數滴溚聲,直至最後一秒停頓下來便告完場。所以,當年上映之時,也以「日本第三次原爆事件」為宣傳賣點。


     《盜日者》是日本當代新派導演長谷川和代表作,不過,現年68歲的他,就只曾執導過兩部電影作品,卻從此一鳴驚人,早於1976年拍了首套話題之作《青春的殺人者》,講述年青殺人犯如何殺害自已雙親,背後潛藏上一代跟新生代之間的矛盾問題,反建制是大前題;《盜日者》其實同樣有跡可尋,其中一場講述瘋子手持機槍及手榴彈騎劫旅遊巴士,要求接見日本天皇申冤。



        當然,兩位主角又是當時得令的人氣偶像,澤田研二是盜日者,菅原太文是正義刑警,二者鬥智鬥力情節, 倒跟杜琪峰《暗戰》有不少共通之處,劉德華患有絕症,澤田研二亦因感染幅射而患上症,二人同需要扮女人出場,更巧合的,是他所製造的核彈亦是球體型, 跟《暗戰》保齡球場一幕交易戲份及天台對決亦很相似,澤田研二與劉德華的悲劇人物角色同出一徹。

        長谷川和貞擅用一些跳/定格鏡頭剪接,與及如 Music Video式的畫面構圖,節奏鮮明;難怪此片在日本屢獲殊榮,就連2007年日本旬報所選的一百套日本電影內,仍能高據第十三位之列,絕不簡單。


        對於澤田研二迷而言,《盜日者》早已公認為其出道以來最精采的電影代表作,片中完全盡情展示出澤田研二的個人魅力,既扮女人又扮老人家,幽默有趣,個人而言,甚至可說是澤田研二最有型格的大銀幕演出,每趟重看都總有令人不自覺追下看的吸引力。

    《盜日者》藍光碟版本仍未推出,此套為2006年推出的限量雙DVD特別版,卻一直成為不少影迷的至愛珍藏,目前已絕版多年,全新炒賣品要約二萬日元左右,當時售價只是6,600日元,此套名為Ultimate Premium Edition的特別版,電影部份設有英文字幕及重新配套5.1音效,且是一個長達149分鐘的足本版,畫質經數碼化處理後,完全耳目一新的觀影感覺。至於另一張幕後製作部份,亦總共有近兩個半小時多的豐富內容,其中包括有導演及監製話當年最新訪問,影評人分享討論會、拍攝場景舊地重遊、攝影特輯、甚至有當年珍貴的電視節目宣傳片段,可回味昔日萬人迷澤田研二的魅力風采;此外,由於是初回版,亦特別附送一本限定版24頁精美Booklet,內裡有極詳盡國文並茂的各類資料。值得一提,自己購買到的初回特別版更有一張巨型海報隨碟附送。

        至於普通單碟DVD則仍可於amazon.jp找到,且愈賣愈平,約1,800日元左右。


核電廠大公開
        目前大家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內部真相仍是一個神秘之謎,《盜日者》片內亦將日本核電廠的內部大公開,雖則有不少是佈景廠景設置,卻總算似模似樣!


騎劫旅遊巴
        除了核危機事件,此片亦令港人想起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看見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警方如何將狂徒捉拿,一個學生人質都沒有受傷害,真的沒話可說!


自製原彈
        澤田研二的自家秘製原彈密室,非常Homemade又相當認真,如此日對夜對親近之下,試問主角怎會不被輻射感染才怪?


扮鬼扮馬
        當代扮嘢天王澤田研二,在片中如千面大盜一樣以不同扮相先後出場,令大家眼前一亮。


        早前重播《IQ成熟時》,見到這一幕普慶戲院外景,當年就正上映《盜日者》,自己就於銅鑼灣明珠戲院觀看,那時明珠普慶屬同一院線, 十分懷念當代戲院的手繪宣傳畫作。


        自己當年珍藏的電影宣傳咭,可見到印有3間上映戲院,除了普慶明珠,還有珠江。



       最後, 不得不提《盜日者》的電影原聲專輯,黑膠版早已絕版多年,直至2001年終於首度推出CD復刻特別版,當中除有井上堯之的原裝配樂外,更加錄多首曲目,包括有Carmen Maki & Oz及高中正義選曲。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拾‧訪


從網上找到這一篇遺忘了的2004年專訪,記得,那應該是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期間,出自南方都市報音樂記者流蘇手筆之作,原來又剛好過了一個十年。


人山人海裡幾乎湊齊了香港樂壇自學成材的典型,這個亞里安又是一個,看過一篇亞里安在他主持的電台節目裡點評《戀戰沖繩》的文字摘錄,記不得具體字句了,只曉得另一個主持人稱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亞里安則有所保留。 思路清晰、 態度坦然、實話實說,這是亞里安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所謂電影、所謂音樂,其實是共通的,我於是對身為音樂人的亞里安的專業素養無比信任,惟一的不解是,這個看上去有點嚴謹的人怎麼就能寫出《下落不明》這樣有型的歌? 或者,只有像亞里安一樣不理潮流才能最有型?  



早知道我會愛上音樂 

記:音樂是什麼時候開始在你的生活裡重要起來的? 

亞: 小時候爸爸已是一個流行樂迷,家裡有一套HI-FI和好多外國黑膠唱片,好似The Beatles和The Bee Gees等等,印象最深的有《獨行俠》電影原聲大碟,是爸爸經常播放的心頭好之一,我從小已認識Ennio Morricone的音樂,直至今天他依然是我非常欣賞的電影配樂巨匠。 

聽父母回憶說:小時候我經常用手去轉動唱盤,或許從幾歲大開始已經知道我會愛上音樂! 後來真正開始尋找自己喜愛的音樂,第一張自己買回來的黑膠唱片是《油脂續集》原聲大碟。 我也曾迷戀上當年的日本偶像熱等,好像柏原芳惠、松田聖子、澤田研二等等。 同時我開始愛上看電影,《午夜快車》是我最早接觸電子音樂的源頭。 音樂與電影開始成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記:你豐富的音樂知識是不是從學生時代積累起來的? 

亞:沒錯。 初中時期課餘時間就逛唱片店,那時香港尚有好多大大小小的唱片店鋪,也有不少音樂刊物,如《好時代》《年青人周報》、《青年周報》、《音樂一周》及《搖擺雙週》等等,每星期我都會閱讀外國樂壇的資訊,沒有Internet的時代,只有依靠這些雜誌刊物認識外國音樂,還有,那時候電台、電視台的音樂節目也經常介紹不少外國最新唱片及MV。 

當然,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看外國音樂雜誌,由於自己當時深受英倫新浪漫注意的熏陶,看的都是英國流行雜誌,如《Smash Hits》《No.1》《Record Mirror》之類,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新碟情報、訪問及新曲歌詞等。 音樂知識就是這樣邊聽邊看邊發掘,開始慢慢積累起來的。 

記:你學生時代收集唱片嗎? 最瘋狂的買碟經歷是怎樣的? 當時喜歡哪些歌手的唱片? 

亞:學生時代每個月的零用錢八成投放於唱片及雜誌上,當時收集唱片的目標好明確,就是跟Depeche Mode有關聯的音樂作品,其次是英倫新浪漫樂隊的作品,我特別愛儲12吋黑膠大Single,因為除了封面設計精美,那些Extended Remix及不同混音版本都十分有趣…… 

另外電影原聲唱片也是我愛收藏的類別,好像Ennio Morricone、坂本龍一、John Barry、 Francis Lai、Hans Zimmer等等。 印像中有時候為了買到一張心頭好,會一口氣找遍港島去的大部分唱片店,也會為省錢買唱片而不吃午餐。 





記:你寫過一篇文章叫《一張影響你畢生的唱片》,始終認為一張唱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一個認得命運和欣賞音樂的品味? 

亞:那肯定是Depeche Mode的首張大碟《Speak And Spell》,此碟令我在人生中真正迷上一支樂隊,那種前所未有的著了魔般的感覺,就如人生中首次接觸電腦一樣,自此跟隨Depeche Mode一起成長至今,初時Depeche Mode仍是很天真活潑的初生之犢,後來由《Construction Time Again》開始至今,他們都偏向灰調的世界觀確實影響到我多愁善感的性格。 另一張影響我的唱片是Tears For Fears的《The Hurting》,雖然有人認為是強說愁,我和深深被每一首作品觸動心靈,看世情看人生都是那麼灰色,我還曾為此寫過一首名叫《惶恐之淚》的作品。 

記:一張人山人海的唱片聽下來,第一個留下印象的總是作曲編曲的作品,這些對音樂的想法是這樣產生的呢? 

亞:我想這是潛移默化的效應,將這些年來聆聽音樂積累下來的體驗演變成屬於自己的一種音樂創作,說到底,都是把我最熟悉的音樂感受重新烹調。 音樂人就如廚師,材料人人有,配方各不同,我的食譜就總是電味重一點吧。 

記:你是喜歡電子樂體現的無限可能性還是更著迷於它的複古感覺? 

亞:一直以來對電子音樂始終情有獨鍾,由於我不是正統受訓的音樂人,又並非彈琴了得的演奏者,一切都是由自學開始,玩電子音樂最吸引人之處就如玩Lego一樣,都是以層層疊疊的不同結構組合而成的。 

聽Depeche Mode的早期作品,發現他們並非由Chord Arrangement出發,反而以好多由單音組成的Pattern堆砌出來,這就是Syn-Pop奇妙有趣的所在。 當然也要不斷吸收及嘗試,再加上不斷創作積累經驗,至於電子聲音的復古追求,Analogue的電子風格始終是最具魅力的。



 

記:你曾想過找明哥喜歡的外國樂隊和樂手,將明哥的舊作重新編曲演唱,而人山人海也禮尚往來地為他們重新改編舊作,這一幻想有沒有真正實現的可能? 

亞:Nothing is impossible! 以前或許認為絕對沒可能,經過《下落不明》中我的兩個偶像明哥和林憶蓮合唱的意外驚喜後,我開始相信凡事都有可能。 

記:人山人海似乎都對改編或是顛覆舊作特別有興趣,有特別原因嗎? 

亞:其實從一位明哥歌迷的角度,我還是希望聽明哥多唱些全新作品,然而改編歌曲也有它好玩和富挑戰性的特質,雖然旋律早已為人熟知,如何為它添置新裝跟做一首新曲沒太大分別。 

就我個人而言,就總愛以做到完全不一樣為宗旨,完全脫胎換骨最有型,當然, 效果可以眼前一亮,也可以新不如舊,不過編曲過程壓力會因此而較大一點。 
記:你很少填詞,但是偶爾的作品水準都不錯,其中似乎寫給鄭秀文的居多? 
亞:很抱歉! 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幫鄭秀文填詞的另有其人,我也經常被問及同樣問題,甚至香港作曲家協會也曾經搞錯。 目前為止我只會為個人作品填詞, 對我來說填詞比作曲難得多。 

記:商業K歌已成為香港音樂的主流模式,人山人海的音樂嚴格來說是偏離於所謂主流之外的,這種個性音樂會不會對香港樂壇的整體狀況起到促進作用? 

亞:這正是香港樂壇十幾年來以K歌主導市場的後遺症,致使新生代聽來聽去都是千篇一律的音樂類型,加上現在的世界主流音樂大氣候長年累月都是HIP-POP及R&B,選擇性真的不多。 

人山人海眾人都愛嘗試不一樣的東西,說到底,是玩自己喜歡的音樂而已,大家可能從未想過有什麼促進樂壇的偉大使命和包袱,只要有人喜歡就心滿意足,玩音樂從來都應該這麼簡單。 

音樂品牌在外國樂壇是很常見的,個人覺得就如同一支足球隊,一群志同道合的音樂人凝聚在一起,各人都有不同的拿手好戲及崗位。 其實,香港目前有不少獨立音樂廠牌,如Double C、89268及維港唱片等。 當然愈多愈好玩,既然潮流服裝都可以有這麼多品牌,音樂品牌也可以一樣。 

記:人山人海的成員都和明哥有很深淵源,你說過自己是明哥的FANS,和偶像一起作音樂會不會壓力很大? 

亞:說真的,雖然已經有十年​​光景,至今我仍然未能克服歌迷與偶像之間的興奮緊張心情,基本上,明哥是從不會把壓力給我們的,反而每趟合作過程都是自己給自己壓力。 

記:合作過很多歌手,你認為最特別的是哪一位? 

亞:最特別的那當然是明哥及陳珊妮! 因為他們都是我接觸過的音樂人中真正愛音樂又尊重音樂的唱作人。 

文——流蘇 
當代歌壇2004年32總第2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