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大友克洋,唔係大有商場!


  很多年前,跟一位新生代分享日本動漫喜好,其間提到《阿基拉》,對方只知呢套動畫好出名,卻不知大友克洋是何人?我即時笑說:「大友克洋,唔係大有商場!」;怎料,最近嘗試Google Search大友克洋資料,當輸入「大友」兩個字,自動提示竟出現有「大友商場」選擇,真的世「瘋」日下!

  近日,最新推出的「Tribute To Otomo」致敬畫集,一看如故,也想跟大家分享自己追看大友克洋的動漫歲月,回到八十年代初,多得同讀大一設計的同學推介下,認識到大友克洋這個名字,去到當時位於銅鑼灣京士頓街的大丸分店(即Jusco Store同一位置),下層正是日本漫畫部,買了人生第一本原裝日本漫畫《童夢》,出奇地,明明完全不懂日文,卻一看入心,每格動感十足,筆觸細緻精巧,尤其超能力少女悅子的驚人破壞力,其中最經典的塌樓爆破場面,用上對開雙頁全景視角處理,人見人讚,後來才明白這是類近電影Storyboard編繪手法,從此就正式迷上大友克洋漫畫。

  當時買《童夢》時,記得架上尚有3本大友克洋作品《Sayonara Nippon》、 《The Mood Is Already War》及《Freedom To Ours》,最後也儲錢買了前兩本,內容跟《童夢》絕不一樣,帶點幽默諷刺政治意味,當然睇到一頭霧水,最深印象是《Sayonara Nippon》內有畫上中國式茶杯圖案設計的火箭,還有封面上那隻超巨型鯨魚橫躺大都會之上。

  無疑,《童夢》始終是一眾大友克洋迷心目中的神作,跟《阿基拉》齊名的頭位至愛,這三十幾年來,大家一直期待《童夢》真人電影版的出現,而網上亦可找到一條由fans自拍真人版短片,1983年曾出過一張原聲配樂黑膠唱片,由伊豆一彥根據漫畫分場來創作;去年,大友克洋在專訪已確實準備開拍,至於是否繼續交由Guillermo Del Toro執導及Disney發行,且拭目以待。


  然後,終於輪到《阿基拉》初邂逅,不是由講談社《週刊Young Magazine》的連載開始,印象中,購買第1卷單行本是1986年左右,當時大丸書店架上已有齊首兩卷,觀後感比《童夢》來得更震撼,直至現在,仍然覺得這套合共6卷的《阿基拉》是殿堂級珍藏,絕對家有一套,如有一寶;1988年,《阿基拉》劇場版動畫電影更上一層,跟不少海外fans一樣,我們都是透過由Pioneer發行的日版Laser Disc先睹為快,其中一套3Special Collection Boxset更是不可多得的絕版藏品,封面設計及包裝都完勝外國Criterion版,其實,當年劇場版影碟面世之時,《阿基拉》才推出第6卷最終回。


  1989年太極樂隊於《沉默風暴》專輯內,亦收錄一首《亞基拉》同名電影主題曲,最好笑是因葵的歌詞內容,完全跟原著扯不上任何關係,甚麼「地獄魔鬼戰犯」之類,不如將《紅色跑車》改為《紅色電單車》更有噱頭;最後,電影卻要到19921 月尾,才於賀歲片檔期正式公映,當《亞基拉》變成賀歲片又是奇聞,沒錯,香港譯名是《亞基拉》而非《阿基拉》,就好似筆者之名「亞里安」,當年安彥良和原裝動漫的本地譯名是《阿里安》,個人較喜歡用上此「亞」多於彼「阿」一樣。

 《阿基拉》單憑金田與鐵雄再加一輛型到爆的紅色電單車,足以迷倒眾生快30個年頭,相關副產品沒完沒了,影響深遠,早前亦有傳Christopher Nolans將與華納電影合作《阿基拉》真人電影三部曲,如是者,假若天時地利人和一年一集的話,到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來個終結篇,那就完美無瑕。(待續)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8/2/2017)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恐襲波士頓馬拉松》: 反恐是一場馬拉松


  反恐是一場馬拉松,只要恐怖分子一息尚存,荷李活也不愁沒有真人真事改編題材,距2013年恐襲波士頓馬拉松才3年多,我們已可以入戲院借娛樂片舊事重溫,感覺是怪怪的,到底觀眾是帶著甚麼心情入場欣賞?

  此時此刻,本片無疑為特朗普「美國人優先」政策同步護航,片名直接稱作「愛國者日」,向大家展示FBI如何跟波士頓警方及市民「眾志禁城」,極速鎖定Tsarnaev兩兄弟,展開追捕大行動,觀感似是用娛樂片包裝下,對外宣示的一套反恐愛國宣傳片。

  編導Peter Berg是最佳人選,由《暴劫現場》到《絕地弧軍》拍反恐實戰例必不負眾望,Tsarnaev兄弟重火力街頭巷戰一幕,如戰地記者鏡頭下,在住宅區內埋身追撃的臨場感,雙方如何短兵相戰,過程一氣呵成,令人喘不過氣,絕對顯出導演真功架,絕非Michael Bay放煙花式大龍鳳可媲美。

  實地重演恐襲波士頓馬拉松,同樣拍得一絲不苟,集中描述幾位受害者個案,帶出多少悲歡離合的煽情點滴,原來封鎖現場,致令一名孩童伏屍路旁不可移動,亦凸顯FBI公事公辦的不近人情,企圖以忠義沙展Tommy Saunders角度慨嘆人生交叉點,可惜感染力不足。

  個人倒有點疑惑,明明大海撈針,卻憑Tommy即席提供的路線圖,就輕易透過街上CCTV找出兩疑兇,更離奇,Tsarnaev兄弟不是迅速離開波士頓,直接前往下一擬定恐襲目標紐約,竟還可以大安旨意,愛回家睇新聞,傻的嗎?


  整體只算是很表面化的「警訊」案件重演電影版,完全沒作任何深入揭露素材,Tsarnaev兄弟來龍去脈一概避談,離場後最大警示,是如此「一人一煲」輕便恐襲套裝,根本防不勝防,試想如果早前地鐵自焚事件,換轉是「一人一煲」玩法,大家還可以若無其事用手機拍過不停嗎?

(原文刊於U Magazine@23/2/2017)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Darth Vader 心事有誰知?


  40年前,George Lucas成功創建全宇宙最邪惡軸心的黑暗帝國,帝王之下的第二把膠椅掌門人,正是深入民心的Darth Vader,也是串連整個《星球大戰》故事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不過,這個人所共知的黑面具背後,卻有鮮為人知的真人真事,Darth Vader心事有誰知?

  2015年,一位西班牙星戰迷Marcos Cabota,以低成本集資拍攝一套名為《I Am Your Father》紀錄片,正是為當年先後於《星球大戰》、《帝國反撃戰》及《武士復仇》飾演Darth Vader,現年已81歲的英國演員David Prowse,來圓一個三十幾年的夢,就是讓他終能以自己真面目亮相於《武士復仇》最經典一幕,沒錯,1983年的大銀幕上,我們都見證Darth Vader之死,當Luke Skywalker首度為大家揭開黑武士面具的重要時刻,原來我們一直見到的卻並非是David Prowse本人,而是由另一位演員Sebastian Shaw替代,甚至David Prowse表示當時拍攝期間,根本不知道有這一場戲的通告,到底發生何事?

  《I Am Your Father》近日於Netflix最新上架,一看如故,想起廿幾年前,自己亦曾有幸在中環皇后戲院側的外國書報攤,買到一張11x 14David Prowse親筆簽名Cardboard,是他與Darth Vader的合拼圖,簽名是寫上「David Prowse is Darth Vader」,這幾十年來,David Prowse不時出席各地星戰迷的不同聚會展覽活動,唯獨是由Lucasfilm官方舉辦的所有影迷活動,卻從來沒有邀請他參予,片首Marcos Cabota已率先問他跟Lucasfilm關係如何?答案是絕冇任何關係。

  一切交惡又是由誤會而起,話說1977年《星球大戰》上映熱賣後,David Prowse接受訪問時,表示下一集如果Darth Vader可以跟Luke Skywalker來一場光劍格鬥,來深化他倆的微妙關係就精采,據知George Lucas對此感到十分不滿,因為當時他們仍未有拍續集計劃,也不想演員向外界故亂推測,然後,到拍攝《武士復仇》時,似乎是為確保「Darth Vader之死」情節守密之故,才找來替身演員Sebastian Shaw代演,怎料,好戲真的在後頭。

  此場「Darth Vader之死」拍攝數日後,《每日郵報》收到不知名來電洩露劇情,致令記者找David Prowse查問,他當然一頭霧水,完全不知是甚麼事,可是最後卻變成幕後爆料的嫌疑犯,結果,再度觸怒George Lucas,事隔三十幾年後,Marcos Cabota再找來《每日郵報》相關人士亮相求證,得知當年洩密者是來自幕後製作團隊的工作人員,完全跟David Prowse冇關,當Marcos向監製Robert Watts轉述過後,同樣恍然大悟,只可惜是George Lucas本人似乎仍未放下,且拒絕Marcos邀請訪問之餘,更不批准「Darth Vader之死」重拍版權,最後,此獨有而珍貴的「Darth Vader之死」重拍片段,就只於西班牙作了唯一一次的私人派對式放映,遺憾是連《I Am Your Father》也不能收錄在內。

  說回片名《I Am Your Father》,來自《星球大戰》最經典對白,據David Prowse透露,1980年《帝國反撃戰》現場拍攝此幕之時,原是Darth VaderLuke Skywalker說:「係Obi-Wan 殺死你父親!」Luke錯愕回應:「不這不是真的,絕冇可能!」,David Prowse直至首映禮才得知對白被更改,大家都知道,Darth Vader是由另一黑人演員James Earl Jones幕後配音,故此,其實又是George Lucas另一劇情保密法。

  《I Am Your Father》是星戰迷值得一看的誠意推介,既令David Prowse老懷安慰,也讓大家更了解Darth Vader黑面具背後的真人真事。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1/2/2017)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Lego 蝙蝠俠英雄傳》: Let’s Go Crazy


  樂高世界奉行破壞與建設原則,一切輕易推倒重來,Everything is Awesome!還未夠,喪玩大過天才是王道,樂高編劇完全吸取自Mad 漫畫雜誌,再溝港產冇厘頭本色,瘋狂玩轉一個蝙蝠俠的武林,所有人都好似從Arkham精神病院放出來一樣,Lets Go Crazy

  睇樂高電影時間過得特別快,追趕跑跳踫喪笑一輪就同你講拜拜,動作場面比時下CG漫畫英雄片更超快格進行,睇IMAX版睇到有點頭昏腦脹,應接不暇是事實,聽埋「焦焦焦」真人配聲音效,十足小朋友在家砌Lego自娛時刻,見到蝙蝠車如變形金剛變變變,又是一場成功洗腦的推銷Show

  揭開Bruce Wayne毒男宅文化,回到蝙蝠俠天煞孤星玻璃心,破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心魔是好玩大前題,敵友斷交的自我中心派,拒絕承認小丑是死敵玩出好戲味,到發現「我為人人,人人不為我」,蝙蝠俠與葛咸城是否唇齒相依的提問,竟將Christopher Nolan三部曲的角力關係轉化另一新層次。

  羅賓大眼仔造型夠可愛,一張同是孤兒淪落人的全家福合照,一個雙重身份的養父,不再是蝙蝠俠助手般簡單,管家阿福亦玩玩新意思,忽然變身《青蜂俠》助手加藤上陣,巧妙將兩套類近經典漫畫來個世紀Crossover。《蝙蝠俠》系列奸角總動員來襲是另一賣點,再加大量彩蛋角色如《小魔怪》、《金剛》及《侏羅紀公園》群星拱照, 影迷愈睇愈會心微笑。


  個人而言,最過癮是玩自嘲快閃重播舊片段,細數蝙蝠俠幾十年原來從未捉到一個奸角之餘,亦再搬出跟超人不和情節惡搞一番,大唱DC冇蝙蝠俠就冇今日,甚至不忘明寸死對頭Marvel,蝙蝠洞密碼竟跟鐵甲奇俠有關,值得一讚,粵語版配音夠啜核傳神,劉青雲帶點Off-Beat低壓聲演蝙蝠俠,亦注入其一貫冷面笑匠本色,總之,做人笑吓就算,樂高Let It Go

(原文刊於U Magazine@16/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