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真金蝦膏齊歡唱


 

  大眾來說,今年是羊年,對本地樂迷來說,今年肯定是Spandau Ballet年,由年初電視廣告全體仝人同你拜過早年,到一連幾個月〈醉夢英倫〉大電影口碑宣傳特別場,再到正場群星拱照落力造勢,敢說〈醉夢英倫〉是本地戲院上映過最受關注的樂隊自傳電影,早於今年3月,曾於本欄寫過一篇「Spandau Ballet:夢仍是一樣」撰文,當時剛得知今年9Spandau Ballet到新加坡舉行音樂會消息,大家已預料他們來港的機會率有多高,結果,上星期五晚Asia Expo Hall 10真如所願,一起圓了一個英倫醉夢。

  畢竟,又是一個等足31年的回歸,上回他們來港拍攝〈Highly StrungMV已是1984年的經典回憶,事過景遷,每逢重看當年香江有多美,份外感觸良多,想不到,Spandau Ballet舊地重遊依然玩到樂而忘返,由北角街市美食晚宴,屈地街電車巡遊,到金鐘AMC〈醉夢英倫〉電影特別場跟樂迷會面,沿途畫面足以製作一個〈Highly Strung2015新版MV,就連當年原版MV女主角都有現身戲院跟Spandau Ballet重聚,夫復何求。

  屬於我們的八十年代,好比初戀無限Touch,是夜到場聚首一堂的,盡是我們都是這樣聽八十長大的音樂友好,演出前現場播放的pre-show曲單,等同一張80s精選集,入場不久即聽到Depeche ModeJust Cant Get Enough〉,那一刻,如愛的呼喚般暫且將所有生活煩惱事抱諸腦後,夢仍是一樣等待大家繼續追尋似的,以新曲〈Soul Boy〉作序幕後,即一連送上來自〈Parade〉專輯的3首大熱〈Highly Strung〉、〈Only When You Leave〉及〈Round And Round〉,心頭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複雜感覺,這麼遠,那麼近,尤其個人至愛之一〈Round And Round〉的一字一句,I Wanna Be Your Magical Mystery, I Wanna Be Your Final History,不禁眼泛淚光,人生是否就是如此循環不斷的一場遊戲?對〈Round And Round〉的個人情意結,總離不開1984年最溫馨的新浪漫聖誕。

  兩首新曲〈This Is The Love〉及〈Steal〉明顯反應平淡過後,是夜第一個驚喜隨即送上,回到初出道New Wave時代的Spandau Ballet,連續唱出7首來自首兩張專輯〈Journey To Glory〉及〈Diamond〉選曲,由Gary KempLead Syn主導下,將〈Chant No.1〉、〈Reformation〉、〈Mandolin〉、〈Confused〉、〈The Freeze〉到〈To Cut A Long Story Short〉及〈Glow〉一氣呵成,重現耳前,久違了的Blitz Kids好風光,只差在Tony Hadley已換上成熟的西裝演繹。然而,美中不足尚欠〈Musclebound〉及〈Paint Me Down〉未見亮相。

  到第二個驚喜位,是Tony HadleyGary Kemp來到觀眾席的迷你小舞台上,以acoustic結他伴唱〈Empty Spaces〉及〈Gold〉,此環節早於2009年〈The Reformation Tour〉出現,當時以〈With The Pride〉為選曲,如今換上另一首同屬Gary Kemp的個人至愛〈Empty Spaces〉,當然,額外附送的一小段〈Gold〉才是亮點,Tony Hadley只唱了首兩句便牽動全場大合唱的感人埸面,事實上,整晚幾乎所有細碟大熱都有相近大合唱情況,這令我想起1994DM在政府大球場一夜。

  無疑,真金蝦膏齊歡唱,論全場情緒最高漲的兩曲肯定非〈True〉及〈Gold〉莫屬,分別悉心安排於Encore前及完場最後一曲,難怪是夜臉書好友全力洗板分享之餘,亦有提問是對「蝦蝦蝦…」抑或「膏」仍揮之不去?我的答案是「膏」多過「蝦」。

  作為是次World Tour最後一站,Spandau Ballet眾人顯然玩得特別開心,Tony Hadley邊飲邊唱到滿面通紅,跟觀眾說了多次「唔該Thank You」確好搞笑,你有幾何聽到歌手對觀眾講「唔該」?另外,成員們亦不止一次高呼讚賞香港,臨走前更留下一句「Well Be Back!」,本地樂迷開心死!

特別鳴謝 : Nik Lam 提供照片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29/9/2015)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特務傻的孖》: CIA浪漫瘋暴



  初見《特務傻的孖》確有點令人卻步,誤當是青春鬧劇之類,絕對有趕客之嫌;然而,英文原名《American Ultra》,絕非甚麼「美國人超然」,實則跟美國享負盛名的MK Ultra洗腦計劃有關,又是一套揭露陰謀論的黑色動作喜劇。

  維珍利亞偏僻小鎮,一個廢青毒男Mike與守護天使女友Phoebe的一場浪漫瘋暴,到底如何「傻的孖」?一切源自美國CIA的黑幕行動「宇宙最強計劃」,將年青罪犯洗腦特訓變成殺人武器,美其名是特工,本是隨時用完即棄的傀儡工具,Mike是此計劃強中強,卻被毒癮蒙蔽記憶,直至CIA展開滅殺追擊才逐漸甦醒。

  當CIA調派同一計劃的洗腦兵團,強攻警署一幕形同《未來戰士》變奏版,個個目光呆滯如機械人般打死罷就,「喪笑」殺手跟Mike告白大家同出一轍,喪笑中有淚光,當權者打造妖獸都市的恐怖真相,蟻民生死微不足道。CIA如何擅玩掩飾事實,衊造馬騮病毒疫症封鎖小鎮,誣蔑MikeCIA女主管為傳染病患者,隻手遮天,遍地謊言,基本上,全片沒有一個角色是正常的。

 「傻的孖」好玩在Mike半夢半醒的特工急變身過程,請不要少看廢青潛藏啟發力,《奪命異能》編劇Max Landis延伸另一首非凡戰鬥力的悲歌,相對於《奪》Andrew殊途同歸,不由自主的宿命感,Mike總算命不該絕,超市一個打十個的動作設定,擅用不同物件變武器,生活元素充滿異能變數。

  最喜出望外,反是MikePhoebe此志不渝愛到死的感情線,兩人先後以「跑車撞大樹」比喻的真情表白,相當觸動人心,由Mike傻戇戇暗地舖排求婚部署,到多番等到送出結婚戒指的美妙時刻,小情小趣卻見窩心討人,令人想起1993Tony Scott《浪漫風暴》的另一對患難情侶。至於Mike的「猩寶」漫畫創作亦有睇頭,完場時不妨睇埋一段精心製作的動畫版。

(原文刊於U Magazine@25/9/2015)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亞里叭叭 : 明日之後



   今日是2015922日,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平平無奇的又一天,不過,如果你有留意所謂末日陰謀論,又或之前有緣睇過本欄「末日大停電」及「15日後」兩篇文章的話,另作別論,因為明天正是今年全球末日陰謀論最大熱話923之日,此時此刻,好多人可能都在想:明日之後又如何?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3年前的2012末日論,也記得最愛毀滅地球的大導演Roland Emmerich兩套代表作《2012》及《明日之後》,前者已成過去,後者近在眼前,如果明日之後又已成過去,那麼,明年Roland Emmerich《天煞地球反擊戰》續集,又是否另有一個外星人跟地球人接觸的啟示陰謀熱話,已在蘊釀進行中?

  末,這個字,是2012的大熱,簡易輸入為DJ1,它卻是排列在最前的;

  末,可以是末期、末年、末日、末葉、末代、末端、末梢、末尾、末了;

  末,在字型上,從來都跟另一個字「未」,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連,似是天生的敵對,簡易輸入為JD1,同樣是排列在最前的;

  未,可以是未來、未必、未曾、未免、未滿、未知、未料、未定、未嘗、未果、未知數、未遂、未有、未雨稠繆、未及、未嘗不可、未了;

  以前,大家都愛說甚麼「The Best Is Yet To Come」,意即「最好的尚未來臨」,如果「The Worst Is Yet To Come」又如何?根本「最壞的尚未來臨」才是更有自省作用吧!問題是,目前所預見是「最壞的已愈來愈步近」!

  無疑,個人較相信2012只是一個步向末日的開端,當年有一本《世界末日完全指南》新書,中文譯本的封面上,是這樣寫:「我們不是在末日,就是在往末日的路上…」只要回看由2012至今,世態反常如何層出不窮接踵而來,由政治、民生、氣候、經濟、戰爭、天災、人禍…全方位危機已到臨界點,再想想當年美國奧巴馬競選口號「Change」,背後是否早已潛藏「世界洗牌效應」密碼?一切只待影子政府全面啟動「New World Order」計劃之時,那會否就是923之後?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全面實施絕育計劃救地球?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停止生產無止境的奢侈品?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推倒失衡已久的病態資本主義?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向所有高高在上的獨裁政權說不?
  明日之後,人類是否應該拒絕一切供過於求的消費品?

  明日之後,結果就算隕石沒有來襲、CERN沒有自製黑洞、教宗沒有宣佈「我們正在跟外星智慧生物接觸」、教徙沒有被提、核爆沒有在曼哈頓、美軍沒有國內大屠殺潛在敵人、香港沒有海嘯…甚麼都沒有發生又如何?明日又明日,沒有也可以是未有,Tomorrow Never Knows永遠是對的。

  Turn Off Your Mind, Relax And Float Down Stream,
  It Is Not Dying , It Is Not Dying.
  Lay Down All Thoughts, Surrender To The Void,
  It Is Shining , It Is Shining.  
  So Play The Game Existence To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明日之後,是2015924日,923已成過去嗎?只知道,香港末日倒數早於199771日啟動了18年,我們仍要面對689發他的超然惡夢!

  明日之後,別想太多,還是準時起身返工吧!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22/9/2015)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 人生本是大迷宮



  近年荷李活充斥大量新世界秩序改編小說題材,未來世界只得一個政權統治,年青新生代受控於極權領導下,只待覺醒者推倒重來,套套大同小異,卻沒有一套看得入心,或許是原著本身欠缺啟發性的創新思維,導致電影拍不出獨特的個性味道,如睇美劇般的觀後感,比比皆是。

 《移動迷宮》系列亦不例外,上集形同《生還者》 加《異形》混合體,今集生還者進入第二關,又變成喪屍片類型,你話有幾新概念?單以「世災殺署」疫苗計劃的秘密牽引,談不上驚天動地,如此拖拖拉拉三部曲,劇情薄弱是致命傷,只見一班自以為是的大人們,不斷向新生代玩弄青春殘酷物語,弊在大人眼高手低,新生代有勇沒謀,根本說服力不足。

  逃離移動迷宮,又不是走入另一個更多變化的人生迷宮,那個差不多的末日廢城,如果Thomas遇上《魔間傳奇》的Will Smith又如何?然而,Thomas天性婆媽扮思考,如此智慧型主角已是敗筆,沿途只靠符碌過關,不是隊友捨身相救,就是敵人笨拙收場,看著隊員們無奈盲從跟他遊花園,確似去年佔領政棍的異曲同功聯想。

  講真,睇喪屍不如睇《The Walking Dead》,迷宮戰隊勝在「跑得快,好世界」,中段喪屍來襲,對白幾乎不斷在重覆「你聽見嗎?」及「Go! Go! Go!」,全片較有睇頭是暗角喪屍現身,如網上見到的Deep Web恐怖遊戲迷宮陣背景,喪屍逐隻從中突然醒來郁動,幾毛骨悚然。

 「世災殺署」自編自導自製迷宮培育白老鼠,集中營等運到的每日抽人設定,又不是Michael Bay《謊島叛變》移動版,焦土試煉則遇上不同末世倖存者,有幸有不幸,Marcus迷幻派對有點搵戲來做,Jorge的反「世災殺署」地下團隊亦是見慣見熟,總言之,《移》太多似曾相識的「集成」元素,難成大器。

(原文刊於U Magazine@18/9/2015)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亞里叭叭 : 音樂誌文化



  近年紛紛傳來「紙媒」危在旦夕之音,記得最初聽到「紙媒」二字,完全不明所以,是否甚麼姊妹的普通話?後來,才知道「紙媒」是指所有用紙印刷的媒體,簡單一點,即是報章雜誌刊物之類,畢竟,時移世易,一人一手機看盡天下事的新世代,實體文化難免步入終極宿命之途。

  個人對香港本土「紙媒」情意結,應該從小時候說起,也是跟酒樓文化唇齒相依的報紙攤檔,小學時代,爸媽帶我們去飲茶,酒樓門外必有一兩檔報攤,擺滿報紙雜誌之類,最早期購買必屬公仔書,飲一次茶自會買一兩本,印象中,包括有《兒童樂園》、《老夫子》、《得意妹》、《小朋友》…等,還有大量《小露寶》、《鹹蛋超人》及《幪面超人》系列之類老翻畫冊,沒錯,內文全是輯自劇照的連環圖,再後加上中文翻譯而成,相當山寨式製作。

  踏入中學時代,開始自尋流行音樂之路,每星期上學及回家途中,必經屋邨內的報紙攤檔,定時定候購買不同音樂刊物,星期二有《年青人周報》,星期四有《青年周報》及《搖擺雙周刊》,星期五有《音樂一週》,簡直就如停不了的校外進修課程,不斷從中汲取並認知世界各地的主流及另類音樂文化,對沒太多零用錢的中學生來說,閱讀完一篇音樂文章,就是當中出現好多不認識的新樂隊,也仿如透過文字先聽為快一樣,日後終於買了唱片來聽,再拿出文章來邊聽邊重溫,又是另一種有趣的互動體驗。

  回看八十年代的音樂刊物,真的百花齊放,各自各精采,也開始追看自己喜愛的樂評人作品,早前接受記者訪問,問及可有一些難忘的音樂文章分享,當時想了一想,就回答是當時以Down Escalator為筆名的資深樂評前輩Thomas Chung,寫過一篇關於Tears For FearsThe Hurting》的全版Feature,詳盡分享他對此專輯每首歌曲內容的真摯感想,那是一個所謂「強說愁」的文青時代,只想不到《The Hurting》的潛藏影響力,卻足以跨越新世紀,三十年後的今天重聽,果真Memories Fade But The Scars Still Linger

  那時候,每星期細讀不同樂評人的文章,總不其然想一睹他們的真面貌,好比電台DJ一樣,於是,亦不時會走訪《搖擺雙周刊》及《音樂一週》兩間報社,只因他們當時都設有唱片售賣,可順道嘗試查找作者真身(後來才知道其實好多作者都是投稿),《搖擺雙周刊》位於北角七海商業中心的小角落,基本上是一個小舖位,最記得店外貼上一幅Fantastic Something二人清新組合的大海報,由於地方淺窄,通常只逗留一兩分鐘便離開;至於長期位於灣仔的《音樂一週》,早前在本欄已分享過相關的情意結,有興趣可找回重看。

  提到「紙媒」二字,如果你有儲藏當年的一些舊音樂周報,可能亦有另一番「紙霉」新感受,就是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好多舊報紙不是發黃,就是發霉,甚至自然分解粉碎收場,「紙媒」跟「紙霉」命途原是同出一轍。

  其實,除了以上幾份音樂周報外,還有大量難忘的音樂誌文化回憶,如《好時代》、《新時代》、《Disc Jockey》、《TOP》、《助聽器》、《Music Bus》、《MCB》、《結他 & Players》、《豁達音樂誌向》…多不勝數,然而,今個星期六,Keep On Spinning系列的音樂分享會,又已來到第3講,主題正是「音樂 x 雜誌」,分別邀請到《好時代》編輯Edwin Wong及《新時代》/100分》編輯Pauline Chan,跟大家憶述當年本地兩本最舉足輕重的暢銷年青潮流刊物二三事,及 《MCB》創辦人袁智聰分享九十年代搞音樂刊物的苦與樂,也有本地好聲音女歌手林二汶對本地音樂雜誌的獨到見解及分享,到時,大家有空齊來一起追看本地音樂誌文化的日子。

Keep On Spinning
「音樂 x 雜誌」音樂分享會
19/9   4-6pm
免費入場
POPPLAY by sport b.
灣仔聖佛蘭士街4-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0530647281670/

(原文刊於am730亞里叭叭專欄@15/9/2015)